后来他便把临床上最常用,配穴较为固定,而且临床上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的处方名,如位于手上的曲池、合谷、外关,他就将之称为“手三针”;位于足上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便成了“足三针”。久而久之,处方慢慢多了,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靳三针”配方。

如果患者是痉挛性偏瘫(俗称“硬瘫”),手部痉挛的扎“手挛三针”(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足部僵硬,走路困难的,扎“足挛三针”(鼠溪穴、阴陵泉、三阴交)。如果患者有说话不利、流口水、吞咽困难的,扎“舌下三针”(上廉泉、左廉泉、右廉泉)。此外还有针对不同部位症状的“口三针”、“腕三针”“踝三针”等等。
每个针在相应穴位上留针约20-30分钟,这期间,针灸医生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进行提插捻转等操作,如果病人体质虚的,则要用手法进行补;病人体质实的,则要用手法来泄。这样“穴位+手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