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herpes zoster): 是以皮肤突发簇集状疱疹,排列呈带状,并伴强烈痛感为主症的病证。因其疱疹常累如串珠,分布于腰、胁部,状如蛇形,故名“蛇串疮”,又称为“蛇丹”、“缠腰火丹”等。
病因: 其发生常与情志不畅、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 在皮部,主要与肝、脾相关。
基本病机: 火毒湿热蕴蒸于肌肤、经络。
西医学: 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辨证】
主症: 初起时患部皮肤灼热刺痛、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最为常见。疱疹消失后部分患者可遗留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兼症:
①见皮损色鲜红,灼热疼痛,水疱饱满,疱壁紧张,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滑数,为肝经火毒。
②皮损色淡红,疱壁松弛,常有糜烂渗出液,起黄白水疱,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滑数,为脾经湿热。
③皮疹消退后局部皮肤疼痛不止,皮肤色暗,为瘀血阻络。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以局部阿是穴、相应夹脊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行间
配穴:
①肝经火毒配侠溪、太冲。
②脾经湿热配阴陵泉、血海。
③瘀血阻络配合谷、血海。
④便秘配天枢。
⑤心烦配神门。
方义:
①皮损局部围刺及刺络拔罐,可活血通络、祛瘀泻毒。
②相应夹脊穴调畅患部气血。
③支沟、阳陵泉清泻少阳之邪热。
④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具有疏肝泻热之功。
⑤诸穴合用,清热泻火、通络止痛。
操作:
①皮损局部围针、浅刺,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②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5ml。
③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泻法,可用电针。
2.其他治疗
(1)火针法: 以碘伏消毒,在疱疹起止的两端及中间选定治疗部位,根据疱疹簇的大小确定所刺针数,以簇中疱疹数量的1/3~1/2为宜。进针深度以针尖刺破疱疹,达到其基底部为度。对于较大的脓疱或血疱即直径>0.5cm者,用粗火针点刺,刺后用无菌脱脂棉球挤净疱液。患者就诊的前3天每日治疗1次,之后隔日1次。适用于疱疹期。
(2)艾灸法: 疱疹患处阿是穴。用艾条回旋灸,以热引热,外透毒邪。每个部位施灸3~5分钟。或用敷棉灸,将药棉撕成薄薄的一片,面积同疱疹大小,覆盖疱疹,从一边点燃。注意棉花片要足够薄,不要灼伤局部皮肤。
(3)灯火灸: 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水疱中央点灼,发出清脆“啪”声即可。水疱破处可涂碘伏消毒。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止痛,促进疱疹吸收和结痂,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2.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治疗期间不宜食肥甘辛辣食品,饮食宜清淡,并忌食海鲜发物,注意保暖,勿受寒凉。保持疱疹区的皮肤卫生。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交叉感染。合并化脓感染者须外科处理。
4.疱疹初期,要积极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