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depression): 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哽塞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范畴: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都属本证范畴。
病因: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 是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西医学: 郁证可见于西医学的抑郁症、癔症及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中。
【辨证】
主症: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症:
①见胸胁胀满,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为肝气郁结。
②性情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吐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气郁化火。
③咽中如有物哽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气郁结(梅核气)。
④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等,舌淡,脉弦,为心神失养(脏躁)。
⑤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脉细,为心脾两虚。
⑥眩晕耳鸣,目干畏光,心悸不安,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干少津,脉细数,为肝肾亏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疏肝,理气解郁。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印堂神门太冲内关膻中
配穴:
①肝气郁结配期门。
②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③痰气郁结配丰隆。
④心神失养配通里、心俞。
⑤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⑥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⑦咽部异物硬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方义:
①督脉入络脑,故取百会、印堂调理脑神。
②心藏神,取心之原穴神门以养心安神。
③郁证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取肝之原穴太冲,疏肝理气解郁。
④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与气会膻中配合,可疏理气机,宽胸解郁。
操作: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操作。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心、枕、皮质下、肝、内分泌、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刺,或加电针,留针20分钟。恢复期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风池、心俞、脾俞、足三里。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3,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入0.3~0.5ml,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对郁证的疗效较好。本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应注重精神治疗工作,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治疗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可提高疗效。
2.进行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