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发布于 2023-03-05

1.输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

阅读(351)赞 (0)

针灸时,为何要押手?很多人都忽视它的重要性

发布于 2023-03-05

现在临床上有些医者并不重视押手,然而押手又是非常重要的。《难经·七十八难》:“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里强调了押手即非持针手的重要作用,并用于作为评判是否“知为针”的标准,足以证明对押手的重视。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押手的重要性。 一、押手在针刺前的作用 1.定...

阅读(448)赞 (0)

针刺指力手法手感练习方法

发布于 2023-03-05

针刺练习: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

阅读(606)赞 (0)

拔罐的应用方法

发布于 2023-03-05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5种。 (一)留罐法 留罐法(retainingcuppingmethod):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二)走罐法 走罐法(slidec...

阅读(460)赞 (0)

毫针的选择

发布于 2023-03-05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深浅,以及拟选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患者、体壮、形胖、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患者、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稍短、较细的毫针。此外,若拟选腧穴的所...

阅读(458)赞 (0)

拔罐的作用适用范围

发布于 2023-03-05

(一)拔罐的作用 拔罐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等作用。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使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而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拔罐的适用范...

阅读(410)赞 (0)

毫针进针法.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发布于 2023-03-05

(一)进针法 进针法: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是双手协同,紧密配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临床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位,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

阅读(1615)赞 (0)

起罐方法

发布于 2023-03-05

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手握住罐体中下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抽气罐则提起其上方的阀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具即自行脱落。

阅读(349)赞 (0)

行针手法

发布于 2023-03-05

行针:亦称运针,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手法分类: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临床施术时这两者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使用。 1...

阅读(782)赞 (0)

拔罐注意事项

发布于 2023-03-05

注意事项:除遵循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外,运用拔罐法还应注意: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者,罐体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过量乙醇,以免拔罐时乙醇滴落到患...

阅读(288)赞 (0)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