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麦粒灸灸材与基本操作制作方法选穴特点施灸壮数程度和注意事项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一、灸材与基本操作方法(一)艾绒及其他施灸材料麦粒灸选用柔细如棉的艾绒,一般选用黄色精制艾绒,其艾火温和,艾绒纤维易于按压或搓捻成大小、松紧不同光滑的麦粒状艾炷。麦粒灸操作还需要中药油膏或凡士林,其作用在帮助艾粒粘附于皮肤,也可刮取新鲜蒜汁作粘附材料,线香用于暗火点燃艾炷顶端,镊子用于适时移除烧剩残艾。(二)麦粒艾炷制作麦粒灸所用艾炷是用子粒状的麦类作比喻,艾炷多成长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将艾炷底部压平成半粒米样。麦粒形艾炷可分大、中、小3种。大麦粒形艾炷,炷如一颗完整麦粒。取6mg艾绒,制作炷高约5mm,腹径3mm的艾炷;中等麦粒形艾炷,炷如大半个麦粒,取4mg艾绒,制作炷高4mm,腹径2.5mm的艾炷;小麦粒形艾炷,炷如半粒米,取2mg艾绒,制作炷高3mm,腹径2mm的艾炷。根据艾炷的松紧分为“硬丸”、“中等硬丸”和“软丸”。用右手拇、示指反复均匀地搓捻艾绒,纤维缠绕较紧,含绒量较多,燃烧时间较长,温度较高,被称为“硬丸”。拽取少量艾绒,略加按压成形,由于纤维未经搓捻缠绕,因此所制作的艾炷比较松散,含绒量较少,燃烧时间短,温度稍低,被称为“软丸”。松紧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中等硬丸”。当病情危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刺激量,多用硬丸样艾炷,或用超常规壮数的软丸艾炷。病情平缓,只需常规壮数,可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或用软丸样艾炷。(三)选穴特点1.全身大多数穴位都可施以麦粒灸。2.较多选用背腰、脘腹和下肢等肌肉较厚部位穴位。3.选穴宜少而精,每次2~4穴为宜。4.局部与远部选穴相结合5.定位要准确,以免修正定位造成更多、更大的灸痕。6.分布颜面、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可采用化脓瘢痕灸。(四)施灸壮数麦粒灸常规灸量每次每穴1~7壮。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壮数与施灸程度共同作用,达到“适宜刺激”的理想程度。(五)施灸程度麦粒灸是一种用火伤来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根据麦粒灸施灸操作强度大小和壮数多寡的不同,在普遍灼痛感觉的基础上,局部穴位的火伤程度,可见红晕、黄瘢点、小水泡、化脓结痂等多种现象。灸后穴位局部红晕,属于正常反应,不须处理。根据麦粒灸对皮肤的灼烫程度,分为非化脓麦粒灸和化脓麦粒灸两种。1.非化脓麦粒灸(1)解释灸感向没有麦粒灸经历的患者说明施灸过程和刺激特点,要求患者出现灼痛时立刻呼“烫”,而不要移动肢体。以便及时用镊子拣除残余艾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致因为灼痛乱动肢体,不能及时移去艾火。(2)准备材料非化脓麦粒灸多采用半粒米样小艾炷,或大半个麦粒样的艾炷,用艾绒制作成软丸或中等硬丸样艾炷。准备好线香、灭火用盛水小杯、镊子、消毒干、湿棉球等。(3)安置体位使患者处于取穴方便、放松的体位,使体位舒适持久。注意某些穴位的特殊体位,如施灸膏肓穴嘱患者两手抱肘,肩胛骨充分展开,使麦粒灸热力透入深部。暴露体位注意防止冷风直接吹拂。(4)点燃艾粒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消毒棉签涂上有颜色的中药油膏作为粘附剂。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线香接触艾炷之前应将线香积灰弹尽,以防灰烬掉落皮肤,点燃艾炷后的线香搁置于盘中待用。(5)移除残艾待艾炷烧剩约2/5~1/5、受试者呼“烫”时,即用镊子将残余艾炷拣到盛水的小杯,再进行下一壮操作。软丸样艾炷可以让艾炷在皮肤上自行烧完,当患者感觉灼痛时,用左手拇、示、中指在艾炷四周皮肤略加按压以减轻痛感,软丸样艾炷因艾绒量少,因此局部灼痛的时间十分短暂。(6)清理皮肤灸完预定的壮数后,用消毒棉球将穴位处残留灰烬和油膏轻轻拭擦干净,不用涂抺消毒药物。2.化脓麦粒灸化脓麦粒灸的操作程序大体与非化脓麦粒灸相似。不同之处在化脓麦粒灸的艾炷多采用大艾炷或中等麦粒艾炷,用艾绒制作成中等硬丸或硬丸样艾炷,对疼痛敏感者艾炷也可由小而逐渐增大,则松而逐渐紧实。由于每壮艾炷都要求燃烧完毕,因此刺激程度比非化脓麦粒灸强,施灸后会出现起泡、化脓现象。(1)知情同意向患者说明化脓灸的作用、操作过程及反应,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实施。(2)体位舒适为预防晕灸发生,宜采取卧位和有依靠的坐位。(3)燃尽艾炷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每壮艾炷燃尽后,掸除艾灰,再安放下一个艾炷继续施灸。为减轻患者灼痛,操作者可用手指在灸穴周围皮肤上,轻轻按压皮肤。并嘱患者张嘴吐气,以转移注意力,松弛肌肉。(4)清理创面灸完规定壮数至局部皮肤焦黑后,用消毒干棉球将施灸处灰烬轻轻拭擦干净,用消毒干敷料覆盖,不用涂抺消毒药物。(5)灸疮处理重度麦粒灸之后,往往发生起泡、结痂、溃烂等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可用消毒干敷料覆盖。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内有脓样分泌物,可每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乙醇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妥善保护灸痂,以便在需要增加脓量继续施灸时,可以在灸痂上施灸,使患者容易忍受灼痛。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黄芩油膏等涂贴。溃烂面不大,可任其自然结痂恢复。化脓后20~30天,灸疮愈合后形成瘢痕,若瘢痕颜色紫暗或成坚硬疙瘩,还需继续在原处重复施灸。若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表明已达到治疗要求。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