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先辩 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 病性:大的方面是阴阳,具体为寒热,虚实。 二、 阳证和阴证人体功能亢奋者为阳证。人体功能沉衰者为阴证。如:表阳证 :麻黄 桂枝表阴证:发汗配伍强壮药如附子。 第五节 六经来自于八纲,一、提高辩证的准确性。辩证论治,就是辩病位和病性的过程。有是证,用是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辩证,决定了法和方的范围# 证:表实证,表虚证,半表半里阳证,里实热证。# 过程:采集四诊信息,得出证即诊断,立法,选方,用药,加减。#如何得出这个诊断,临床思维是什么。比如六经辩证的思维。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二 、六经辩证包含病位和病性:1先辩 病位:表,里,半表半里,2再辨 病性:大的方面是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再辨寒热,虚实。”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郑钦安)“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张景岳)。 三、六经来自八纲。1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2六经:3病位:表阳 太阳 表阴 少阴半表半里阳 少阳 半表半里阴 厥阴里阳 阳明 里阴 太阴 第六节 如何辨八纲辩六经一 、辩六经的过程就是辨八纲的过程。八纲主要是病位和病性。病性主要是阴阳作为总纲,通过辩寒热、虚实来达到辩阴阳。二 、临床的四诊1 脉诊:浮沉 确定 病位快慢(迟数)确定 寒热沉取有力无力 确定 虚实2 舌诊# 苔颜色:白色多属寒属虚,黄色多属热属实#厚薄:后苔多属里证,薄苔多属表证,病初期#舌色:舌淡属虚、寒,舌红多属热、实。3 问诊:1)抓主症:有助于判断表里虚实寒热的症状。# 比如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判断阴证阳证;# 小便是否清;口渴有无,咽痛有无,是否舌红,来判断寒热;2)抓主诉:围绕主诉提问。#有无表证判断:恶寒 汗出 头痛 鼻塞 鼻涕 喷嚏。# 寒热判断:有无口苦 口干 渴喜冷饮 咽干咽痛 大便干 小便黄# 虚实判断:强壮虚弱 声音高低 疼痛拒按为实喜按为虚,脉沉取又力无力。标准 虚寒多阴证,实热多阳证。 第七节 太阳病的实质表证的实质:是正邪交争于体表,聚集大量的津液在体表,欲汗出而不汗出的一种病理状态。表证的治法是汉法。1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证,称为表阳证。必须发汗解表。代表方 麻黄汤。2少阴证是表阴证,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人外感病的表现。正气虚衰,要考虑扶正,如加附子。 第八讲 麻黄汤与桂枝汤一、 太阳表证的两大类方辩病之后,需要辩方证。太阳表证的两大方剂是:麻黄汤和桂枝汤。证:正邪交争于某一个阶段时,被称之为证。如表证,里证。二、 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区别# 两种症状反应的主要区别:伤寒无汗,脉浮紧,相对表实。麻黄汤解表发汗;中风有汗,脉浮缓,相对表虚。桂枝汤调和营卫;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阳气重”,即津液是否冲盛,有无汗出是关键。#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的区别,都有项背强汗出恶风为桂枝加葛根汤;恶寒恶风为葛根(麻黄三两)三、小结桂枝汤是小发汗法,解表不伤津液,适合虚弱之人,津液不足,阳气衰的有表证的。若果阳气虚弱属于少阴表证了,还要加上附子之类,达到温阳解表的目的。注意,虚实是相对的,桂枝汤相对麻黄汤证而言虚,相对少阴病属于实证了。 第九讲 临床中的辅汗法。二 、辅汗法:辅助达到汗出的方法。比如1喝粥,2温服被,3连服。三 、辅汗法的适应症:桂枝汤发汗力量弱,多用以助药力。防止汗出不彻和过汗。四、小结# 辅汗法应中病即止,取微似汗,当慎过汗。# 药物剂量大则减,药物剂量小则加。# 调摄护理的清淡饮食也很重要。# 针刺也可以辅助,艾灸、导引、按摩等。 第十讲 发汗解表发的临证应用。一 、鼻塞的解读:反映了肺部气机不利。从经方角度看说明表证未解,最常用麻黄。解表利不宜过大,以免得过汗伤津伤阳二 、有表先解表。表里双解方有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小青龙汤、大清龙汤等。三、麻黄桂枝的区别绝不在于有汗无汗。要辩证来看:如果有麻黄汤证,即使有汗出也可以用麻黄,如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汤,续自汗出的越婢汤,两者含有石膏,减弱了麻黄的发汗力,适合汗出的表证。再如肺炎发热的,用大小青龙汤,渴迅速解表、退热、缩短病程。四、发大汗为什么解表效果差:大汗,风去,湿在,汗出而邪不去。微汗则风湿俱去。西药是发大汗的,所以效果不好。五 、发汗无源,不可发汗。津液不足的情况都不可大发汗,如淋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疮家。如何解表也不伤津:用桂枝汤小法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样。六 、发汗的要点1 微汗 2 全身汗出 3 持续汗出 4 汗出,脉静身凉,阴阳调和而愈。 第十一讲 身痒一 、荨麻疹医案表证:身痒、闭塞太阴证:大便前干后溏、经量少、腹部凉、痛经、脉沉、舌暗苔薄列。阳明证:自汗出,没有恶风恶寒处方:表里双解发汗法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生石膏45 生薏苡仁30 当归15 赤小豆10 生白术20 苍术10 干姜6 炙甘草6 生姜大枣表证缓解后,去麻黄改桂枝汤加防风荆芥,加当归芍药散加减. 二 、身痒(瘾疹)为邪气在表,是表证# 胡老说:“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症候,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表病夹湿邪,与风湿类似。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微微发汗。#病位多为表证,可以是表里合病,甚至单纯里证,需要辩证论治。#痒甚加白蒺藜、白鲜皮、蝉蜕;血虚加当归:湿盛加赤小豆生薏苡仁、败酱草。三、小结微微发汗的原则,注意汗出则止,不可过汗的原则。过汗容易伤津亡阳。 第十二讲 少阴病实质及辩证思路少阴病是六经病中的重点,它的实质是病位在表的阴证一、少阴病属于阴证# 提纲条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关键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有表当解表,表证用汗法,而表阴证(在表的阴证或者在表的虚寒证)需要温阳解表:即配伍强壮作用的药物,达到扶正祛邪,强壮温阳与发汗解表并用。二、 在表的阴证如何治疗?#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甘草汤加附子,适合表实无汗的表阴证# 桂枝加附子汤适合表虚有汗的表阴证。# 附子:有强壮肾阳之功效,即表之元阳。三、如何判断少阴病1 看典型症状是否复合典型条文。不多见2 常用法:首先看病位是否在表;再看是否是阴证。(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舌淡有齿痕,脉沉弱无力,宿有便溏。排除太阳病第一就是无热,无力抵御外邪)。四、小结少阴病为病在表的阴证,气血阴阳虚衰不足,无力抗邪,邪气很快传里,则为太阴病。所以少阴病条文中虽多见死证描述,实际上死证多在太阴病。 第十三讲 少阴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临床外感内伤并见的情况很多。一、表证分阴阳。临床上,机体功能沉衰的,阳气不足的表证患者,排除太阳病,即使少阴病。胡老认为:可以从正邪交争的反应区别,有力的为阳证,如发热恶寒;无力的为阴证,如无热恶寒。二 、临床中重阳思想的体现# 什么是阳虚?阳虚就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 如何辨别:郑钦安:阳虚实脉细微无力,是识阴阳的关键。1 仲景温阳解表多用附子。(干姜温阳用于里证)王好古说:附子“走而不受,若非干姜止而不行”,能通十二经,无所不至,配伍表药,可以温助表扬;配伍里药,可以温状里阳。列如:# 表证有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里证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附子汤等2 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何用附子。(重阳,重气)#阴阳互根理论:阳化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保存阳气更为关键。阳气可以为化生津液产生动力。#白虎汤加人参补津也是同理。而不是加生地麦冬 玉竹 天花粉等。三、少阴证是太阳太阴合病吗?# 太阴证的病位在里。重要区别是表现为胃肠消化道症状,如腹痛、纳差、呕吐、腹泻、下利清谷等。# 治疗太阴证外感病结束后,常用温阳益气的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治疗脉微细的状况。防止再次发病。四、 辨太阳少阴的思路胡老说: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症状。辨太阳少阴1 看是否发热2 脉是否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