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岁月无声
在2008年里,除了北京的奥运会,天下究竟还发生过哪些大事呢?记忆中已然模糊不清,但是在这一年的四五月间,有四个深爱中医的人的一时的‘冲动’,却真实的促成了岐黄中医论坛(现在的华夏中医论坛)的诞生。论坛初期的艰辛,非亲历者是难以体会的,即便现在想起,当时的心酸、无助、困惑仿佛还能触及。时光流转,看着现在已经成为访问量第一的纯中医论坛--华夏中医,我们四个至今还未谋面的人,感悟更多的也许是一种庆幸,庆幸我们坚持着走过来了。能义无反顾的坚持做一件在当时还看不清前景的事情,是需要一个强大的信念来支撑的,那就是当时伟峻提出的一个口号,也就是后来论坛的宗旨: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回顾这些的时候,头脑中竟然跳出‘伟大’一词,如此自恋的两个字,让我哑然失笑。一路走来,四个人的论坛是不可能生存到现在的!如果说最初是我们四个共同播种了一粒种子,而这粒种子逐渐成长为大树,却是倾注了太多同样执着热爱中医的同道们的辛勤汗水。在这里,我对所有默默支持华夏中医的同道们,表达最真诚的敬意:谢谢你们!
2010年2月,以《杏林集叶》为代表的论坛第一套丛书正式出版,这是论坛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论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丛书的出版,让更多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认识了华夏中医,论坛作为中医交流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得以发挥,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临证心得的分享,让一大批更加接近基层临床实际的文章得以不断在论坛发表。伴随着这种发展,并在人民军医出版社各位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华夏中医丛书系列开始陆续出版。基层中医的临床心得不断问世,为更多喜爱中医的人提供了很实用的读本,也为诸多学验俱丰的中医同仁提供了一个展示各自临证心得、体悟的机会。可以预见,在这种趋势下,这么多优秀的个人著作的传播,必然要促进基层中医和爱好者间的交流,并会不断提升普通民众对中医的认知。经验的交流与传承,也必将会逐步实现造福苍生的目的。
随着论坛的不断壮大,优秀文章不断积累,个人专著陆续出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个人专著,要有非常充实的内容,并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文章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单独成书。而论坛中存在着大量的优秀文章,虽然很有学习、参考价值,但数量很少,独立成书非常困难。为避免这种遗珠之憾,从2012年底论坛管理组内部开始筹划出版合集,就是把这些散在的论坛文章进行采集分类,集合成册,做成系列出版。也就是现在见到的《华夏中医拾珍》系列。
初稿提交出版社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编辑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文章的甄选、材料的核实,到词句的勘酌、逐字的校订,其难度和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清样中列出的一些修改指导意见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大幅提升了本书的质量,也是我们以后在论坛上发表个人观点和编辑论坛丛书时都需注意的重要原则。现列举如下:
1、由于网络文章的特殊性,再加上本系列书籍是多人著述文章的合集,在单位符合、标点符号、语句层次、引文上出现大量错漏之处。虽经编辑老师们做了大量加工修改工作,以及我们反复的校对,也难免疏漏,敬请读者指正。
2、关于文章主题观点方面,编辑老师的意见是非常中肯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看待西医方面,现在两种医学体系并存,互相影响与渗透是不可能避免的,作者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良风气及门户之见,客观、科学、开放的阐述自己的医学观点。在目前中医正常及教育制度等方面,观点也不要过于偏激,作为学术出版物来说,作者的学术观点应该客观、准确,避免掺杂过多的个人情绪化和对国家政策的质疑。试想,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仅凭民间的个人行为,中医药根本不可能与现代医学抗衡。近代中医艰苦的发展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在论坛中我们是鼓励各种观点出现的,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提倡百家争鸣,言论自由。但作为正式出版物,其影响面会更广,读者层次也存在很大差异,为避免对读者造成误导,所以对于一些观点过于偏激的文章,编辑老师们做了删减。这也提醒各位作者,以及我们以后的文章采集工作中也要时刻注意。
3、诸多民间偏方、秘方的疗效,受到作者认识范围的局限,有些难免出现夸大。一些过于绝对、肯定的语气和内容过于单薄的部分已经做了修正,但读者在阅读时还是要注意甄别。学术用语,也要逐步规范化,文章中引述古籍的,一定要查证准确,标注清晰。
4、不可否认,中医存在很多优势,也正是这些不可取代的优势,才能让中医不断前进。结合现代发展,我们要对中医优势病种有新的认识。如一味的抛弃西医之长,也是不明智的。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继续单一用汤药治疗;简单的外伤出血还用出生老鼠拍死加生石灰捣碎晒干应用,或用生蟾蜍打死灌生石灰晾干应用等制作止血药等等。中医是关乎人命的科学,需要与时俱进的包容。
正如建立论坛之初,丛书的第一辑虽然出版了,但其中依据存在很多缺憾与不足,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还需要更多喜爱中医,支持中医的朋友们大力的支持与培养。再次,向丛书文章的各位作者,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支持、参与此项工作的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谢。希冀,本系列丛书,慢慢长大、逐渐完善,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4年5月 华夏中医论坛 孙洪彪写于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