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柴胡、芍药」类方的「腹证」如何?


1、小柴胡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应用小柴胡汤之主目的为胸胁苦满。

使病者仰卧,医以指头自肋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压上之际,触知一种之抵抗物,并同时有压痛,是即胸胁苦满证也。

故胸胁苦满者,适当肝、脾、胰三脏之肿胀硬结处,即使此等脏器亳无异状,亦时常得以触诊。若此抵抗物之处反多,势必有种种之关系。其主要者,恐由该部淋巴腺之肿胀硬结。

盖胸胁苦满之主目的,即为脑或五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心、胃、肠、肝、脾、胰、肾、子宫等各病证,而有抵抗物时,投以小柴胡汤则可随之而治愈,此抵抗物亦渐次消失,此为几多经验之事实。

由此观之,其理除求于淋巴系统之外,无他辞可以说明之。是余所谓之胸胁苦满之腹证,大概不外属于前胸壁里面部的淋巴腺肿胀硬结,所以仲景创立小柴胡汤者,为治此续发的淋巴肿胀硬结及原发的病证也。

又此淋巴腺之肿胀硬结,非其应用之主目的,毕竟不过是继发的变状。不惟容易得以触知,且常因硬结而不变也。

2、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东洞翁以本方治小柴胡汤证而不呕不痞(求真按“痞”下略一“硬”字),上冲而渴,胸腹有动者为定义。

如本方比小柴胡汤证,则因本方不含生姜、半夏,故无恶心、呕吐;无人参,故心下不痞硬;有桂枝、甘草,故有上冲急迫之证;以有瓜蒌根,亦有渴证;有牡蛎,故胸腹动,即心脏及腹部之大动脉搏动较著也。

此二方证之不同处,余当参照以前之所述。

3、大柴胡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方证之胸胁苦满比诸小柴胡汤则甚强,屡达于肋骨弓下,其左右之内端相合,而连及于心下,则心下急。

其余波左右分歧,沿腹直肌至下腹部,即所谓“腹直肌之结实拘挛者”是也。

而此胸胁苦满,为柴胡及副药之黄芩、枳实、大黄之所治;

心下急,为枳实、芍药及佐药之大枣、大黄之所疗;

腹直肌之结实拘挛(与瘀血性者异,以右侧高度为常),为枳实、芍药、大枣之所治也。故能精究是等之药能者,即为意会腹证之捷径也。

4、四逆散之腹证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方之腹证,酷似于大柴胡汤。

其所异者,因彼含大黄,故其腹部现一般之实状,有内部充实之触觉,按之则觉抵抗;本方无大黄,故有虚状,内部按之则空虚而无抵抗。

又本方无生姜、半夏,故无恶心呕吐;无黄芩、大黄,故热势不剧,舌苔亦稀也。

虽然,此方中含枳实、芍药、甘草,有带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之方意,故腹肌之挛急急迫,反较大柴胡汤证为甚,此是二者之别也。

5、枳实芍药散之腹证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本方之腹证,包含本方及大柴胡汤、四逆散等,尤其类似于四逆散之腹证,但以无胸胁苦满为别。

6、排脓散之腹证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

本方不过加微量之桔梗于枳实芍药散中,则于腹证上亦不能分彼此。但因有桔梗之参加,则治痈脓作用更为有力,而且有祛痰作用为异耳。

7、茯苓饮之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本方中有人参,于腹证上则心下痞硬;有枳实,故上腹部当膨满;又以有茯苓、术、橘皮、生姜,则饮停水于胃内。

有茯苓、术,故尿利减少或频数;因有茯苓而心下悸动;有茯苓、人参、枳实、橘皮、生姜,故至于吐水。

是以东洞翁于本方定义治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满自吐宿水者。则此腹证与仲景所论互考而可运用本方矣。

8、芍药甘草附子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故其腹证亦即芍药甘草汤之腹证,加有附子证者,以为本方之腹证也。

东洞翁以本方治芍药甘草汤证之恶寒者为定义,将芍药甘草汤证与此仲景论参酌,虽不为无理,但“恶寒”二字只能代表附子之外证,而无脉腹二证之意味,故其说未为尽是。

9、芍药甘草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已述于太阳病篇之芍药及甘草之医治效用,其腹证现腹直肌挛急。故认此腹证而处本方时,不仅主治下肢而已,即上肢之挛急,及其他因一般脏器组织之紧缩急剧,而发诸证。

此东洞翁所以谓本方以治拘挛急迫者为定义也。

10、甘麦大枣汤之腹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本方以有甘草大枣,于腹证上是右腹直肌挛急。若有此腹证,不问老少男女,与本方颇佳。

11、炙甘草汤之腹证

《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方由来于桂枝去芍药汤,故腹状亦相类。但此以地黄为主药,则有脐下不仁及烦热之证,且心尖及腹部大动脉之悸动亢进为异耳。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