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甘露消毒丹治疗反复高热一例(孟繁甦)


杨某,男,3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6天,加重2天”于2024年3月2日 23:09由急诊拟“发热查因?” 收入院。

入院刻下见:神志清,精神一般,发热,无恶寒,偶咳嗽,无咳痰,稍鼻塞,无心悸、无呕吐、无腹痛,纳一般,眠一般,大便可。

体格检查:T. 37.6℃,P.98 次/分,R. 20次/分,BP.110/75mmHg,呼吸正常,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辅助检查:2024年3月2日血常规:白细胞:7.94*10^9/L,中性粒细胞(%)66.00%;C反应蛋白(全程):115.55m克/L;尿常规:尿蛋白1+ ,尿隐血1+ ,尿微白蛋白≥150m克/L;胸部CT:未见异常。2月28日及3月2日新冠核酸均为阴性。

诊疗过程: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处理。患者仍高热(见体温趋势图),最高体温达到41.1℃。

2024年3月5日患者仍高热,微恶寒,无汗出,颈椎腰部不适。舌红,苔黄厚腻,脉浮。考虑湿热内蕴,予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20克黄芩片15克茵陈15克石菖蒲15克浙贝母10克 川木通10克 广藿香20克 连翘15克 豆蔻15克薄荷5克射干15克 淡竹叶10克

1剂,水煎3次,嘱患者频服。

自2024年3月5日下午服药开始,体温呈下降趋势。3月6日体温最高为38.3℃,续前方,取中药自煎,小量频饮温服。

2024年3月7日患者热峰较前明显下降,患者口干苦,微微恶寒, 调为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30克黄芩片10克 制枳壳10克竹茹10克 蒸陈皮10克 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 炙甘草10克滑石30克 香薷10克 广藿香20克

每天1剂,水煎3次,嘱患者频服。

自2024年3月7日开始,体温呈下降趋势。2024年3月8日开始,体温趋于正常。带药出院。

治疗体会:
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发热类疾病,疗效肯定。中医内科教材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是从引起发热的病因角度分类。事实上,采用阴阳、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寻找病机特点,对很多发热类疾病的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鼻祖,《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思想指引后世各家学说,包括温病学的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认为,“方证是尖端”。在临床上抓住方证特点,对证用药,往往效如桴鼓。

本例患者因反复高热多日收入院。病之初,患者自行购买退热药,并未得效。入院后初期的抗菌治疗也未取效。各种理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3月5日中医查房,刻下见:患者反复高热,伴有微恶寒,少汗,大便粘腻,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浮。究其实质,湿热内蕴、热重于湿为发热之病机,故给予清热化湿之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由体温趋势图可以看出,中药治疗后当天即见效。针对病机特点,适当调整用方,热势很快得以控制,好转出院。值得一提的是,中药连续给药,是快速取效的原因之一。从药理学角度看,药物是需要根据药物半衰期给予不同频次用药。中药频服是为了保证中药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从而发挥药效。其实早在《伤寒论》里面就已经有关于中药煎服法的详细阐述。因此,对于一些急性热病,除了方证对应外,注重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服药时间、频次、温度等细节。

2.甘露消毒丹最早载于《医效秘传》,后收于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甘露消毒丹方中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清热祛湿;臣药为木通,助君药清热利湿;连翘、薄荷清热解毒,射干、贝母消肿利咽,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芳香化浊醒脾,共为佐使。全方合用能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病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甘露消毒丹主治湿热在气分的发热,泄泻,发黄等症。王士雄《温热经纬》云:“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多由于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或初感温热邪气即中气分,湿热上蒸,则发热、汗出;湿热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内壅,则见颐肿咽痛;热灼津伤,则口渴、苔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脉数有力。尽管甘露消毒丹为湿瘟时疫之方,但临床若见发热,舌苔腻浊,便可考虑使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正所谓“方证对应”。

附:体温趋势图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