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关思友:认证与辨病并非易事


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而正确的诊断,又来源于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查,从整体观念出发,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的性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理论好讲,运用较难,尤其结合到临床具体病例时,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1998年秋,“两江”发洪水,中原地带雨水却较少,时至中秋,气温还高达29℃,患感冒者颇多,症状相似。多为微热身困,喉痒咳嗽,痰少或无痰,口干口渴,鼻干咽燥,喜饮水,服一般常用的治感冒中、西药,疗效不明显,且病程长,短者近月,长者月余,缠绵不愈。余在治众多感冒中,有一例感冒颇发人深思。

例李某,女,2岁,身热半月。 体温39.5℃,微渴,无汗,指纹紫至气关,吮乳尚可,遂即诊为感冒,予银翘散煎汤喂服。翌日体温波动在38.5—39.5 ℃之间,微汗,烦躁,哭闹,小便如沸水,两日未大便,以为病重药轻,复予双黄连口服液,口服三支(一支5mL ),至第三日早晨9时,患儿症状同上,且腹部胀满,舌质鲜红,苔黄厚腻,指纹色紫,已过气关,审证施治,当予泻下,但表证未解,又恐下之外邪人里,酿成后患,左思右想,犹豫不定。眼见患儿烦躁渐甚,哭闹不休,家人焦急,待余决断。无奈,权且将生大黄研为极细末,用黄连口服液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 ,外用消毒纱布固定,内服七珍丹6粒。三个小时后,患儿泻下两次;首次量大,色绿热臭;第二次,色黄质稀。泻后精神好转,睡眠安宁 。第四日晨,望舌质仍鲜红,黄腻苔退去大半,此时发现患儿两耳后,发际、后背满布细小红点,有的联络成片,如堆沙之状,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压之退色,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余至此方猛省,患儿在出麻疹。前三天高热,实为麻疹发热期,于是易法制方,予辛凉宣表。遂书:

升麻4g,葛根6g,焦三仙各4g,蝉衣6g,紫草5g,柴胡6g,金银花9g

嘱水煎过滤,2—3时喂灌6一10ml

至第6日,手足见疹,精神好,吮乳正常,睡眠安宁,大便日一次,糊状,小便正常,仍欲饮水,舌质仍红,苔渐退变薄,时有轻咳。至第9日,麻疹收蹯,精神正常,睡眠安静,毒邪外越而愈。

通过本例的治疗,充分说明为医者治病除疾必须从整体出发,拓宽思路,千万不能拘泥于狭隘的经验圈内。就本例成功和失败而论,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始起认为中秋时节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病多秋燥,且感冒流行,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当此之时,患儿发热,伴见微咳,流涕,诊为感冒,予以辛凉解表,似无差错,但药后体温下降,移时复热,且夜热早凉,值治疗鲜效时,本应详审细思,然却未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风温”为患。盖温病早期每每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期极似风热感冒。不同的是,风温初期发热,服解表药后汗出,热虽暂降,但脉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症候。斯理虽知,鉴别亦悉,但在临床运用时却掉以轻心,此举此行,实难避“轻微感冒人皆知之”,致使轻率从事之嫌。

第二,外见发热、流涕,内见腹部胀满,口渴饮水,大便两日未解,小便热如沸水,舌质鲜红,苔黄腻,指纹色紫,哭闹,烦躁不安,表里同病,是先解表?还是先泻下?抑或是表里同治?固知“表急先表后里,里急先里后表”,就本例表末解,先攻里会不会引邪入里?当此之时,决定先攻里,冀希腑气通,表气亦随之而通,待使用下法后,疹点透发,方验证余之思维方法是正确的。使用下法,须中病即止,不可屡下致泄。

第三,在疹点未出之前,说实话,根本没有想到患儿会是出疹。因为:时值中秋;患感冒者众多;症似外感。直到疹点出现,方悟患儿是出疹。责而反思,从发热至见疹点本病均符合麻疹的以下几点诊断:①发热符合麻疹热型;②麻疹虽多发于冬春两季,但夏秋季亦有发生;③患儿尚未注射麻疹疫苗;④疹点色、形及分布,均符合麻疹的诊断。

第四,麻疹患儿见有轻度便秘,一般不投下药,因泻下易虚其里,导致疹毒内陷胃肠,致患泄泻不止,但如有可下之证,若不泻下而影响皮疹外透时,应酌情泻下,中病即止。从本例治疗过程中充分说明了随证治之的灵活性。

第五,按麻疹治疗,给予辛平宣透之剂,疹出三日,收三日,并加强护理,数日即愈。

从本例的治疗过程来看,正确的诊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临床医生必须坚持“理论一实践一理论”,反复升华,方不致延误病情。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