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肠外营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重症、危重症、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患者的营养支持,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肠外营养,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禁忌证,本文将详细介绍肠外营养的禁忌证,以便临床医生在使用肠外营养时能够严格把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严重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患者需要迅速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使用肠外营养可能会加重感染的风险,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优先进行液体复苏和抗感染治疗,而非立即使用肠外营养。
2、消化道梗阻
消化道梗阻是指消化道腔内的某种原因导致食物通过受阻的部位,肠外营养需要通过肠道吸收营养物质,而消化道梗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肠外营养还可能导致肠壁水肿、穿孔等并发症,在消化道梗阻患者中,应先解除梗阻原因,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使用肠外营养。
3、肠瘘和腹膜炎
肠瘘和腹膜炎是两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可能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肠外营养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导致病情恶化,在肠瘘和腹膜炎患者中,应优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和手术治疗,而非使用肠外营养。
4、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肠外营养中的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时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
5、高血糖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血糖会加重胰腺负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肠外营养需要控制葡萄糖的浓度和输注速度,以防止高血糖的发生,高血糖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时还需要注意预防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6、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患者使用肠外营养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因为肠外营养中的脂肪乳剂可能增加血脂水平,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脂肪乳剂还可能引起脂质沉积于血管壁,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应谨慎使用肠外营养。
7、超敏反应和哮喘
部分患者对肠外营养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如氨基酸、脂肪乳剂等,在使用肠外营养时,应根据患者的过敏史选择合适的配方,并进行皮试,哮喘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时还需要警惕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如脂肪乳剂、钙剂等。
8、胃肠道狭窄
胃肠道狭窄是指胃肠道腔内的某种原因导致食物通过受阻的部位,在胃肠道狭窄患者中,使用肠外营养需要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等途径输送营养物质,可能会加重狭窄的程度,在胃肠道狭窄患者中,应优先进行胃肠道扩张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医生在使用肠外营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病情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