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 1.5 寸。
脑三针:脑户、双脑空穴。
智三针:神庭、双本神穴。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 2 寸及同一水平前后各 1 寸。
左颞上三针:左耳尖直上入发际3寸及同一水平前后各 1 寸。
其他穴组:定神针:印堂、双阳白穴(隔日选用)。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穴。足智针:涌泉、泉中(趾端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泉中内(平泉中穴向内旁开 0.8 寸)。手智针、足智针交替选用。舌三针:拇指间横纹平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1针(上廉泉),其左右各旁开 1寸处为第2 针(廉泉左)、第3针(廉泉右),每周2次。醒神针:人中、少商、隐白穴,每周1次。
配穴:
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穴;心肝火旺型加少府、行间穴;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穴;肾精亏虚型加太溪穴。
针刺步骤:先刺四神针、脑三针、头智针、颞三针、颞上三针、定神针、手智针、足智针、舌三针,后刺醒神针等刺激性穴位。手足针刺顺序为从远端到近端。
具体针刺方法:四神针向前后左右各平刺0.5~0.8 寸;脑三针向下平刺0.5~0.8寸;智三针向后平刺0.5~0.8寸;颞三针、颞上三针均向下平刺0.5~0.8寸;舌三针向上(舌根部)直刺 0.5~0.8寸;手智针的内关穴直刺0.5~0.8寸,神门穴直刺 0.3寸,劳宫穴向合谷穴方向斜刺0.5寸;足智针的涌泉穴向太冲穴方向斜刺0.5~0.8寸,泉中穴、泉中内穴直刺 0.5寸;醒神针各穴速刺0.2~0.3寸,不留针;合谷、太冲、丰隆穴直刺0.5寸;少府、行间、大陵、太溪各穴直刺0.2~0.3寸。
补泻手法:以留针为主,留针期间以捻转行针手法为主,头部穴位不做补泻手法,虚实明显者,虚者行补法,实者行泻法。补泻手法都在五腧穴上进行,1~2次即可;关节以下的穴位多以导气同经手法。
留针及行针时间:头部留针1小时,每10分钟行针1次,运用捻转手法;肢体穴位留针30分钟,舌三针留针15分钟,醒神针速刺,不留针。出针方法及注意事项:按常规出针法,头部穴位易出血,出针后注意用棉球按压止血。肢体穴位出针后,如出血,以棉球按压即可。如出现滞针现象,多因体位变化造成,可适当调整体位,缓慢出针,压迫止血。
刺激量:头部穴组每次都针刺,手、足穴组可交替选用。如手部留针,待足部出针后可令患儿带针适当走动(在家长的引导下);如足部留针,待手部出针后,可令患儿使用双手从事简单游戏或操作训练(在家长的引导下)。
原则上,每天针刺一次,6次/周,6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2周至1个月,休息期间应坚持家庭教育。
1.针刺治疗自闭症患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治疗前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以达成共识。患儿大多惧怕针刺,应尽量使患儿感觉亲近,让患儿尽量放松。针刺过程中,尽量不要喂食患儿,家长要一直陪伴在患儿身边。
2.患儿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儿,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对于不合作的患儿,不宜立即针刺;皮肤部位有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3.进针完成后,家长最好将孩子放在椅子上,并坐在对面照料;医生要随时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处理和调整针刺的异常情况。
通过临床和实验的检验,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儿童自闭症上,能提高患儿言语、认知能力、智力,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