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都在讲「扶阳」,并把所扶之阳定位于肾中「真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定位于「黄庭」,即「中宫」,下面我们来听全国名老中医杨震教授的详细阐述!
人体阳气之源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体阳气在哪里,继而才知道如何扶阳。
《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内经》说的非常清楚,人体的阳气在「胃脘」,就是说在脾胃。头为首、为天,天为阳,故云「头为诸阳之会。」
《内经》如此肯定地说人体阳气在脾胃,根本就没有说过阳气在肾,为何后世之人非要说阳气之本源在肾呢?
正因为人体阳气在脾胃,所以古代名医李东垣强调阳气出于胃。李东垣说:「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医学发明三焦统论》说:「三焦……统而论之,三者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三焦者,冲和之本」。就是说,春夏所主之阳气皆来源于脾胃,不在肾。
明代大医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也说「阳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脾」,汪氏认为,阳虚证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同。
他说:「色欲过度,一时夺精,渐至精竭……气火之竭,精之用。其夺火者多从夺精而来,然亦有多服寒药,以致命火衰弱,阳痿不起者……盖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一,而以中气不守为最险。故阳虚之治虽有填精、益气、补火之各别,而以急救中气为最先……夫气之重于精与火也如此,而脾气又为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为统哉!」
陶弘景说:「阳旦者(即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升阳之方。」即以补益中气为主。《伤寒论》还说:太阴病当以四逆汤温之。脾胃主四肢,脾胃温暖了,四肢就温暖了。
脾胃居中而灌溉四旁,犹如太阳当空临照四方。自然界的阳气在哪里?自然界的阳气悉归于太阳,没有这个太阳,就没有了阳气,向太阳的地方为阳,背太阳的地方为阴,故《易》说「阴阳之义配日月。」
人体里的阳气悉归于少阳三焦相火,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说三焦相火是人身的一轮「红日」,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地间之万物,有此阳气则生,无此阳气则死。
肾以寒水为本,即冬天要以寒水为正气,若冬有非时之温热——冬温,则发生疫病——传染病,由此可知肾阳多了反而生病,耗其肾气。补肾不如补脾。中宫丽日当空,一切阴霾都消散。乾阳是坎中阳气之本,乾阳才是真阳,坎阳不是真阳。
阳气的作用
阳气有什么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这里讲到了以下内容:
第一,阳气像自然界的天和太阳。天和太阳在《周易》里为乾卦,在《周易》里讲到了天和太阳的特点和功用,谓:「乾:元、亨、利、贞。」《象传》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和太阳的特性是什么?就是《象传》说的「天行健」,即运行不息的运动,周而复始。《彖传》讲太阳的回归年运动,所以《周易尚氏学》引《太玄经》说:「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
而春、夏、秋、冬的功用是使万物生、长、化、收、藏,建立五运五行,应之以五脏。「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就是太阳的运行变化,万物生长靠太阳,于是四时万物各得其「性命」。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讲把太阳的回归运动划分成六个时间段,以应六气。
第二,阳气「卫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知阳气有保卫外部体表的功能,固密肌腠而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第三,颐养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什么阳气能精养神、柔养筋?因为阳生则阴长,阴长则心血旺,而心主神,血者神气也,故能养神;阴长则津液四布,故能养筋。
第四,「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指阳气的处所,阳气的处所在哪里呢?春夏在外,秋冬在内,阳气失其所应有的处所,就要威胁到人身的寿命和健康了。
阳气为什么会「失所」受伤呢?
一是不能顺时养生而伤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二是外感六淫,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而「阳气乃竭。」
三是「阳气者 烦劳则张,」任何过度的劳倦都会伤损阳气。
四是七情损伤阳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五是内伤于饮食。
少阳三焦相火衰弱导致阳虚的后果是什么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病有逆从,治有反正论」中说:「坤元一正之土,虽主生长,阴静阳躁,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故赵献可在《医贯》中曾说:「太阴脾土,随少阳相火而生,故补脾土者,补相火。」
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于此可知,少阳三焦相火衰弱直接导致脾胃阳虚病,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脾胃阳虚。
第二,产生阴火,即心火。
第三,水湿聚肾。
李东垣称此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我们称此为脾胃阳虚三联证。
应该怎样扶阳
当我们知道阳虚可以导致脾胃阳虚、水湿下流于肾及心火为害三大证候群之后,就应该明白怎样扶阳的问题了。
所以「扶阳」,就是扶助少阳三焦相火,就是扶助「少阳春生之气,」即甲胆生发之气。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说:「足少阳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
《内经》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
又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又说:「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
扶阳方法与方药
李东垣根据脾胃阳虚三联证,确定甘温除大热的治疗原则,谓:「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
甘温何以能除大热呢?李氏说:「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内外伤辨》)
原来「甘温」所除之「大热」是因营血亏损不养心火,心火亢盛所生之「大热」。而心火亢盛是由于三焦相火衰弱,元气不足所致。
治病必求其本与求其所属,从根本上来说,辛甘温之剂升补三焦元气,阳生则阴长,阴长则营血旺,血旺能养心火,使心火安静,此甘温除大热之由也。
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是小建中汤。小建中汤,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称为小阳旦汤。旦者,《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是日出地上为旦,即表示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普照天下,故曰明。这就反映出一个时相问题,如《伤寒论》所说的「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从日周期这个层次来说,寅卯辰三个时辰,即凌晨3点到上午9点的时段,是少阳病的欲解时。从年周期层次来说,寅卯辰三个月,即正月到三月的春天时段。
《此事难知》说:「平旦始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终。」平旦从中焦开始,故阳旦汤又称作小建中汤。阳衰则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甘温除热法 ✦
甘温除热法,是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制定的一种方法。其病机是阳气不足,脾胃虚衰,营血亏虚,血不养心,心火失养而初起。
症见头痛,身烦热;自汗,四肢倦怠,少气懒语,渴欲热饮,心慌气短,舌嫩色淡,脉虚大。李东垣说:「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 甘寒泻火法 ✦
甘寒泻火法,是李东垣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及「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之旨,创制的一种方法。李氏多次提到甘寒泻火法,如谓「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可见甘寒泻火法是治血中伏火之正法。
✦ 辛甘温袪寒法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及「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张仲景创制辛甘温的四逆汤以治之。
针对水湿下流于肾肝,导致少阴阴盛常用四逆汤。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四逆汤三味药的功用:
附子,纯阳,治脾中大寒。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
干姜,辛温,纯阳,其用有四:通心气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二也;发散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
炙甘草,纯阳,养血,补胃,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
三个纯阳药,并有二个补三焦相火,故治沉寒痼冷,回阳救逆。
我们主张用补气法来补阳,气有余便是火,补气扶阳不伤正气,如陶弘景说:「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就是以黄芪为补阳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