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malaria): 是以间歇性、定时性、发作性的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为主症的病证。
好发: 常发于夏秋季节。
分类: 根据休作时间可分为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等。
病因: 本病由感受疟邪所致。
病位: 在半表半里,与少阳经、督脉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是邪伏少阳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交争。
①疟邪入于阴,与之相争则寒。
②邪出于阳,与之相争则热。
③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
西医学: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疟疾。
【辨证】
主症:
①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寒战鼓颔,肢体酸楚。
②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胸胁苦满,口苦而干,继则汗出热退,身凉,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寒战时弦紧,发热时滑数或弦数。
兼症:
①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温疟。
②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胁痞闷,时有呕恶,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迟,为寒疟。
③久病疟疾,左胁下有痞块,隐隐作痛,或有寒热时作,肌肉瘦削,神疲倦怠,甚则唇甲色白,舌质多淡,脉弦细,为疟母。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症。以督脉及手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
配穴:
①温疟配关冲、商阳。
②寒疟配至阳、期门。
③疟母配章门。
④呕吐甚配内关、公孙。
⑤高热配十宣、委中。
⑥汗出不畅配合谷。
⑦腹痛腹泻配天枢、足三里。
⑧神昏谵语配水沟、中冲。
⑨烦热盗汗配太溪、复溜。
⑩倦怠自汗配关元、气海。
方义:
①大椎、陶道属督脉,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为截疟之要穴。
②间使为手厥阴经穴,中渚为手少阳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可疏理气机,和解少阳,引邪外出。
③后溪宣发太阳经气,驱除疟邪。
操作: 针刺宜在发作前1~2小时施行。毫针刺,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关冲、商阳、十宣、委中、中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风府、大椎、陶道、大杼、身柱、胸5至腰夹脊、间使、合谷、太冲。发作前1小时反复叩刺各穴至皮肤潮红。
(2)三棱针法: 十宣、曲泽、委中。于寒战刚开始时用三棱针在穴位处浅刺,放出黑血数滴至数十毫升。
【按语】
1.针灸治疗间日疟效果较好,对恶性疟宜配合药物治疗。
2.疟母患者,患侧肿块处穴位不可直刺或深刺,以防误伤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