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腹部艾灸的时间、温度及灸后的效应,探讨腹部透灸的温控操作技术,为临床寻找安全有效、便于推广的透灸方法。方法:选取3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针对不同病症选取相应穴位针刺并实行透灸操作技术,对照组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进行艾灸。在施灸开始后每分钟记录温度一次,记录知热温度、知热时间、知降温度、降温时间、皮温差、透灸时程及患者艾灸时的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知热温度、知热时间、透灸时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知降温度、降温时间和皮温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现花斑、灸时反应(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的现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潮红、汗出、水泡的现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①试验组对温度敏感程度比对照组低,透灸过程中更易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提示机体向良性方向自我调整;②透灸过程中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③潮红、汗出、花斑是透灸效果的重要指标;④对温度的控制是透灸的核心技术,通过透灸操作可持续28~32min,把艾灸的温度控制在43~45 ℃之间,既解决了艾灸烟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又不会给患者造成痛苦。透灸法是笔者在临床总结出的一种施灸技术,要求在施灸时温热的灸感透达至深部组织,患者有从施灸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透达的灸感;在施灸中,局部会出现肌肉的跳动、 动或局部有沉重、痒、舒适等感觉、或有水流感;灸后皮肤潮红、汗出,或有红白相间的花斑等现象,是机体对艾灸的一种有效反应[1]。使用艾条灸、艾箱灸或艾炷灸都可以达到透灸的效果,可根据施灸的部位选择具体的灸法,头部可用艾条灸,四肢、躯干部可用艾箱灸,也可以用艾炷灸,通过一定的技术操 作使 机 体产生有效的反应。笔者认为腹部透灸的依据是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外气务生,内气务熟”“腹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即腹部多灸,灸之要“大熟”的理论。笔者针对腹部透灸时温度控制操作技术、艾灸时温度变化、灸后机体出现的效应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试验组32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男17例,女15 例;年 龄 20~50 岁;病 程 最 短 1 天,最 长15年;其中月经过少 11 例,泄泻 10 例,慢性胃炎11例。对照组32例健康人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20~50岁。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1)慢性胃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24-127制定。(2)泄泻:参照1993年由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3]制定:①持续或反复性的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可伴有轻微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②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亦可无明显阳性体征;③粪便检查:无大量白、红细胞,粪便隐血试验阴性,经结肠镜检或内科诊断为慢性结肠炎;④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或特异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血吸虫病。(3)月经过少: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239-240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①月经周期28~33天,经血排出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②行经时间过短,不足2天,经量也因而减少;③月经过少症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少。1.3 病例纳入标准(1)试验组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20~50岁;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对 照 组 纳 入 标 准:① 符 合 世 界 卫 生 组 织(WHO)关于健康人的 10 条标准[5];② 年龄 20~50岁;③ 血 压、体 温 正 常,一 般 检 查 无 明 显 异 常;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②对艾灸治疗有过敏反应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或不适宜艾灸的其他疾病患者。1.5 中止、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艾灸温度过高,病人不能耐受者,中止研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剔除:①治疗结束后,有2段或2段以上艾条未完全燃烧者;②艾灸过程中自动退出、不能坚持治疗或影响数据记录者。2 方法2.1 材料设备艾条(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豫药管械生产 许 第 20020031 号,豫 药 管 械 (准 )字 2003 第2270067号),产品标准:YZB/豫0030-2003,每根长20cm;艾 灸 箱:采 用 自 制 艾 灸 箱 (长 30cm、宽22cm、高17cm、网高7cm、孔高1cm),已获授权,专利号:ZL200720092865.0;电子温度计(北京益都仪表成 套 厂 生 产,京 制 01060112 号,量 程 -50~200℃)。2.2 试验前准备(见图1~图3)标定温度计性能。方法:用煮沸开水(100 ℃)检查感受器感知温度的准确度与灵敏度,对数显温度计精准度进行标定。设标定温度为 T标定 ,箱内温度 为 T箱内 ,箱 内 实 际 温 度 为 T实际 。 若 T标定 =100℃,则 T实际 =T箱内 ;若 T标定 ≠100 ℃,则 T实际 =T箱内 ×100/T标定 。2.3 取穴与干预试验组先给予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6]取穴。月经过少患者腹部取天枢、气海、关元、归来;泄泻患者腹部取中脘、天枢、水分;胃炎患者腹部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针刺后进 行捻 转、提 插,患 者 出 现沉、胀 等 得 气 感 后,行 透 灸 技 术 操 作。 留 针 40~45min,期间不行针。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实施透灸技术操作。2.4 透灸技术操作步骤在5个统一的基础上,实施透灸操作技术,即①点火方式统一;②使用相同艾灸箱;③艾量统一,均用6段长3~3.5cm 的艾条;④艾条在箱内摆放统一;⑤箱 体 遮 盖 烟 雾 滤 布 方 法 统 一。 具 体 步 骤如下:(1)点燃艾条:6段艾条两端点燃后,分上下两排各放3段,均匀摆放于灸箱内,并用针灸针固定在灸箱网上,防止艾条滚动造成的热力不均(见图4)。(2)放置灸箱:灸箱平稳放置于腹部,将活动的半个灸箱盖打开1~1.5cm,使外界空气进入灸箱内助艾条燃烧,不可打开灸箱盖过大,否则外界氧气进入箱内过多,艾条燃烧过旺,温度升高过快,受试者会产 生 灼 痛 感。 将 数 显 温 度 感 受 管 插 入 灸 箱 内4cm、距皮肤1cm 处测量艾箱内温度(见图5)。(3)烟雾滤布遮挡:用5块75cm×75cm 滤布覆盖灸箱顶部及箱体四周。先用一块滤布盖在顶部,其余4块滤布将箱体四周包严,防止烟雾溢出。以灸箱顶部冒出柔软、白色烟雾为度(见图6)。(4)测温:施灸后,记录每分钟的温度(见图7),并观察记录艾灸 时受试者的反应,如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灸后观察记录受试者腹部花斑、潮红、汗出、水泡的出现情况。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珚±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观察指标①知热温度:即艾灸时机体感知到温热时的温度;②知热时间:即开始艾灸到感受到温度所持续的时间;③知降温度:即机体感到艾灸箱内温度下降时的温度;④降温时间:即从知降温度到患者感觉不热所持续的时间;⑤皮温差:艾灸前后,皮肤表面温度的差值;⑥透灸时程:即从知热温度到知降温度的持续时间。4 结果试验组32例,完成31例,有1例治疗结束后有3段艾条未完全燃烧,故剔除;对照组 32 例,完成30例,有2例治疗结束后均有 2 段艾条未完全燃烧,故剔除。4.1 两组温度控制指标比较(见表1)表1示,试 验 组 艾 灸 时 知 热 温 度 比 对 照 组 高(P<0.01),说明试验组对热的感知度相对较差;感受到温度持续的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知热温度到感知温度下降时的持续时间即透灸时程明显延长(P<0.01),说明患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降低。两组透灸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试验组31例中,灸后出现潮红31例、汗出8例、花斑30例、水泡1例,灸时出现反应的(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有28例;对照组30例中,出现潮红30例、汗出7例、花斑5例,灸时出现反应的7例。表2示,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容易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 灸 后两组均 出现潮红、汗出,试验组出现花斑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图8、图9、图10分别为泄泻、月经过少、胃炎患者灸后局部皮肤出现花斑情况)。花斑、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的出现,提示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更适合接受艾灸的调治。此外,两组受试者均描述透灸过程中产生的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5 讨论人体感知艾灸温度的变化与灸量、施灸材料、施灸距离有关。岳公雷等[7]观察不同重量的艾炷灸温度变化的时间关系,发现其温度变化曲线呈单波峰,均有缓慢上升期、急速上升期、急速下降期和缓慢下降期。随着艾炷质量的增大,缓慢上升期和缓慢下降期均延长,其中缓慢下降期更明显;同时,波峰稳定时间随艾炷质量的增大而延长,呈现平台期,说明灸量可以产生不同的温度变化。不同年份的艾叶也会对艾灸的温度产生影响,戚曙光[8]研究不同年份蕲艾的温度变化,发现1年艾燃烧速度要快于3年艾和5年艾,穴位局部皮肤温升速度以1年艾最快,3年艾次之,5年艾最慢。许培昌等[9]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发现施灸距离为2cm 时,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观察温度;施灸距离为3cm 时,关元穴皮肤温度超过44 ℃ 的时间 约为 10 min,足三里穴皮肤温度在1min内即可上升超过44 ℃,并持续稳定在(45.9±3.0)~(47.8±2.0)℃ 之 间;施 灸 距 离 为4cm时,足三里穴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6.7±1.5)℃]的时间 为 7 min,关 元 穴 皮 肤 温 度 在(40.0±2.0)~(44.9±2.3)℃之间。说明不同艾灸距离对皮肤温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比对照组的知热温度平均高出约1 ℃,并且达到知热状态所用的时间比对照组平均延长约 1 min,从 知 热 温 度 到 感 知温度下 降 时 的 持 续 时 间 平 均 延 长 约4min。说明胃炎、腹泻、月经病等腹部疾病患者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降低。灸后局部皮肤多出现红白相间的花斑,白色说明患者的络脉有气血瘀阻,运行不畅,红色示气血通畅,白色的花斑越大越多,表明病情 越 重。对 照 组 多 出 现 均 匀 的 潮红、汗出,表明气血通畅。透灸过程中受试者会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此外,受试者描述透灸过程中产生的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这是正常的艾灸反应,表明气血得到疏通,有的出现全身汗出,说明机体在向良性方向进行自我调节。本试验通过观察,艾灸的有效温度控制在43~45℃,与以往研究[9-11]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测定了艾灸有效温度的持续时间为28~32min,同时找出了判断艾灸效果的艾灸反应与临床体征(皮肤潮红、汗出、红白花斑),完善了临床用灸的量化指标,为艾灸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并且使用灸箱有效地解决了艾灸烟雾对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临床用灸总结出实用方便的操作方法。艾灸疗效的发挥需要充足的灸量,让机体对艾灸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方法称为透灸[12]。此法要求灸感透达深部组织,在施灸过程中,局部会出现肌肉的跳动、 动或局部有舒适感,针刺部位热向组织深处的渗透、传导感、沉重感、痒感等,灸后有潮红、汗出,或有红白相间的花斑。透灸法强调以病人的感觉和机体的反应为标准,透灸与重灸不同,重灸是由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握灸量,灸时长,火力大,重灸只是一个量的观念;而透灸既含有量,又含有透达肌肤、疏经通络、调节气血的作用,是以患者的机体反应(汗出、潮红、花斑)来把握灸量,其灸量根据病情和体质状况而定[13]。艾灸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使皮肤局部温度升高,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及各种病理产物的吸收,有改善局部症状的功效,当刺激特定的反应点时,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联络机体官窍的作用,产生整体的调节作用,治疗全身疾病[14]。慢性胃炎,多有胃痛不 适的表 现,多 为 胃 气 郁滞、胃失和降所致。《类经图翼》云:“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胀满,饮食不进不化,气结雷鸣疼痛者,皆宜灸之。”腹泻,以湿邪为主,内伤与脾虚有关。《玉龙歌》说:“脾泻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月经量少,多因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所致。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和肾经,辛能宣通,温可驱寒,也可补虚,苦以燥湿,能温经散寒、化瘀除湿,可止痛、止泻,并调理冲任。《本草从新》云:“艾叶,温热、纯阳,可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针刺的同时进行艾灸,可使热力通过针身透达经络,热感沿针扩散至整个腹部,气至病所,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在操作上用灸箱在腹部施灸,使艾条在箱内缓慢燃烧,温度平稳上升,针对慢性胃炎、泄泻、月经量少等病,用集中持久的热力,以激发经气,促使热力直达病所。判断透灸过程中的得气情况,首先看艾灸产生的反应(如胃肠蠕 动、肠鸣音、腹 部蚁行感、饥饿感等)和施灸部位的皮肤颜色变化、汗出情况以及有无花斑出现等表现,在起针时检查针刺的深度是否自动变浅,变浅说明在针灸过程中得气[15]。运用透灸法,可以避免施灸时产生的烟雾污染环境,有效地控制火 力 的 大 小,把 透 灸 的 有 效 时 程 控 制 在 28~32min,充分发挥艾灸的治疗作用,又不会给患者造成痛 苦,避 免 了 灸 疮 所 造 成 的 不 适,易 于 被 患 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