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共至,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这个医案其实反映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俩人的共同症状都是头痛、发热,症状相似,但其实背后的证不同,华佗一个是给予发汗,一个给予攻下,那就说明一个是表证的头痛发热,一个是里证的头痛发热,一个属太阳病,一个属阳明病。六经皆可见到头痛、发热。太阳病的头痛、发热的本质是表阳证,欲汗而不得汗,麻黄汤的发热头痛,典型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桂枝汤的发热头痛,常见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脉浮缓或浮弱。所以在头痛、发热的同时,常见上述症状。阳明病的头痛、发热的本质是里阳证。常见发热、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大有力,甚则腑实不通,胀满疼痛等。因此阳明病的头痛、发热,常伴有上述症状。此时的头痛为里热上扰所致。其实,在《伤寒论》里面,也有类似的医案记载,我们可以把《伤寒论》条文看做仲景的医案。比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张仲景告诉我们,头痛有热的时候,要辨别是表证还是里证,治疗各不相同。临床强调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单独从一两个症状来看,无法辨别它的六经,比如《华佗传》的两个患者的头痛发热,必须要结合其他的四诊信息来整体辨证,我们把病位、病性辨别清楚了,证明确了,治法自然就明晰了。这个医案呢,只是告诉大家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会辨证论治,相信大家遇到了这两个人,你也能够像华佗一样,做到药到病除,还能体现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精神。作者:马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