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高级按摩师证培训学习 / 正文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痛经30例疗效分析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痛经30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痛经、推拿、热敷、治疗

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小腹及腰骶部疼痛难忍,甚至出现虚脱状态,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复痛”。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女性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运用推拿手法配合热敷治疗痛经,效果满意,现
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其中未婚女性24例,已婚女性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十年;其中18岁以下者22例,18岁以上者8例;经前疼痛者19例,经期疼痛者11例。本组30例患者均经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病因病机】

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在这个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如情志失调、受寒饮冷、冒雨涉水等,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通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临床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类型。

中医有关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这脉。”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经过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或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继发生痛则指生殖器有明显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慎重
分腔炎、肿瘤等引起的痛经。常发生在30~40岁左右的妇女,多见于已婚或已育妇女。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精神因素占主要位置:如精神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等。有的女性因痛经,一来月经精神就高度紧,结果越紧张,疼也越厉害。

2、内分泌方面的因素:卵巢的两种分泌素,卵泡素(雌激素)和黄体素(孕激素)的量失去平衡,引起子宫收缩过剧。使子宫肌壁缺血,造成痛经。

3、子宫方面的因素:子宫本身问题是产生痛经最常见的原因。如子宫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的肌肉张力异常或过度收缩,造成子宫肌壁缺氧,而使来经时疼痛。另外,子宫位置不正或宫颈口狭小,使经血流通不畅,宫腔内压增加而引起疼痛。
【诊断要点及分度】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行经小腹疼痛,或伴有腰痛,且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多见于未婚女子。此外,其他病症所出现的腹痛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证时当详问历史,细查现证,必要时进行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以资鉴别。
根据痛经程度分为3度:

(1)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鉴别诊断】

1、盆腔感染:非月经期也有腰腹疼痛,而经期加重,当急性与亚急性发作时,则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系。
2、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育龄期,为进行性加重。腹腔镜及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
【辨证论治】

痛经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因此,辨痛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的量、钯、质及全身症状等辨其寒、热、虚、实。绞痛、多为寒灼痛,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小腹肉侧或牵连胸背者病多在肝,痛边腰部者病多在肾。一般以寒凝、气滞。血瘀、湿热所引起者多属实证,其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痛热剧烈而拒按,血块排出则痛叛减。因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引起者,多属虚证,其痛多在月经将净之时或经后,喜温喜按。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疗效难持久。而中医推拿则依据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止痛速度虽不及西药,但经一段系统治疗,可望痊愈。对于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曲等所致的痛经,又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本病、一般在经前一周治疗两到三次,以后每月在月经前一周到两周,治疗两到三次,连续治疗三个月,六至九次为一个疗程。手法治疗目的在于通调气血,和络止痛。
(1)患者取俯卧位,用双掌重叠按揉腰骶部,拇指反复揉按、擦八
穴;双拇指重按、按揉压膈俞、肝俞、脾俞、三焦俞、次 等公安部以止痛治标。

(2)患者俯卧、医者用两手掌根反复揉搓腰部两侧;然后两拇指放于两侧肾俞穴上,同时对揉、点按肾俞穴约2分钟;双掌擦命门、肾俞至小腹内有微热感为度,此法目的在于益肾。

(3)患者仰卧位,掌摩小腹部约3分钟,再摩膻中至中极。拇指按揉气海、关元、中极、并反复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拿揉血海、三阴交等穴。腹部手法要深透有力,轻而不浮,一般经过15分钟腹部手法治疗,患者要有温热感,摩揉以上腧穴用来益气活血。

2、热敷:在按摩的同时,可以配合用热敷法。取粗食盐500克,用铁锅炒热,放在布袋里温熨小腥,待不烫皮肉时,包扎在小腥部上。还可取生姜15克,红糖50克,煎水服用。有条件患者还可配合泡矿物澡,即在热水浴缸里加一杯海盐及一杯碳酸氢钠,泡20分钟,每天一次,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缓解腹痛。热敷和泡澡均可在家配合施用,简例易行。
【随证加减】

1、气滞血瘀:点揉章门、期门、掐太冲、行间等穴,并在足厥阴肝经膝以下走行处放以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2、寒湿凝滞:在胸1至4段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及小腹的冲、任二脉走行处作擦法,以透热为度,然后用热敷施于大肠俞,热敷时宜烫,使其寒湿之邪随汗而出,最后取坐位用拿法在肩井穴治疗。

3、气血虚弱:以补法点按中脘、脾俞、胃俞穴、足三里等穴,并在背部督脉经和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膝以下走行处施以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然后热敷脾、胃俞、宜温烫。

4、肝肾亏损:按揉肝、肾、脾俞,热敷宜在肝、脾俞,宜温烫。如伴有恶心、呕吐加点内关、合谷穴。
【注意事项】
1、经前、经期忌食辛辣、生冷之品。
2、经前、经期应注意保暖及外阴卫生,避免受凉、过度劳累。
3、避免忧郁、暴怒,注意精神调养,解除心理压力。
4、痛经经期一般腹部不做手法,八 亦不宜热敷,以防由此导致月经过多。
【疗效标准】

痊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显效:腹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
【治疗结果】

按以上疗效标准统计,本组30例治疗后获痊愈者共21例,占70%;显效7例,占2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16岁,中学生,于2003年5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经前2天小腹部胀痛,月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暗紫有瘀块,块下则痛减,乳房作胀,曾在某院诊断为痛经(气滞血瘀),用中西药、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本次又感下腹部胀痛难忍,经用上述手法治疗两次,效果显著,疼痛减轻。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一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讨论与体会】

痛经在祖国医学中称为“经行腹痛”,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经水为血所化,经血运行畅通与否,与气机的畅通、调达有密切关系。若气血充沛,气血调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感。如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即所谓“不通则痛”之意。而手法操作可刺激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循环达到行气活血的作用,热敷又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通经活络,通则不痛”的目的。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一般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疗效可达90%以上,而对继发生痛经疗效很不理想,尤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较差。痛经发作时,一般可在采骶部找到明显的压痛敏感点,对此放于重按揉法或弹拨法,可收到即刻止痛的效果,这对进一步施行推拿手法是必要的。推拿治疗痛经手法简单,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笔者认为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医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妇科按摩学》中国盲文书社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