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学 / 正文

从一例“气上冲头”病症谈太阳病如何“见证识机”

某男,45岁。发作性气上冲头不适感5日。发病节气:立冬二侯。病史:5天前无明显诱因于每日下午4-5点出现气上冲头脑,发作1-2秒后症状消失。如此反复每日发作7-8次。发作时脑中感觉空白,类似醉酒状态。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察经:手足三阴三阳均未见明显异常。检查颈椎序列不齐,颈部肌肉未见明显僵硬。患者是一位程序设计师,就诊时很茫然,这种气上冲头的感觉以前从未出现过,白天去医院看诊,医生表示无法判断是什么原因。但是一到下午4-5点就出现症状,这种头脑断片儿似的反复发病非常影响他的设计思路,甚至不敢开车外出,严重影响工作。此案很特殊,一般头部的症状多为“头痛、头昏、眩晕或者胀闷、沉重” 等, 以“气上冲头”为主诉接诊的病患,笔者还是第一次遇见。且患者并未有明显的其他不适感,诊察全身经脉未见明显异常。对于这样的病证该如何思辨呢?我仔细追问了此症发作前后的一些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患者每周末有爬香山的习惯,而患者发病前2天爬山时间正好在北京立冬降雪大幅降温之后,患者爬到山顶时大汗出,身着单衣感觉寒风刺骨,就赶紧下山了,回家后并未出现受风寒的症状。症状发生后去医院按照感冒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第二个细节就是患者感觉“气上冲头”的症状是从后背冲向脑后部的,感觉是一股气,无寒热之分。第三个细节是伴随“气上冲头”的症状,患者感觉两侧肩胛区域拘紧不适。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线索: 1.病因:明确颈项部受寒史(追述)。 2.病症:发作时从后背上冲至头,脑中空白;肩背部有拘紧不适感。 3.发作时间:每日申时,正值太阳膀胱经主气。 4.其他兼症:易汗出,脉浮无力。根据以上线索,可以判断此症属太阳病。病机:寒客太阳,羁留经脉,卫阳不足治则:取督脉、太阳振奋阳气治法:针大椎、风门,艾灸颈项部20分钟。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大椎、肺俞、风门等肩背部腧穴知热感度很差,艾灸距离皮肤1寸都感觉不到热度。证明该部位寒邪深陷肌腠,影响了肌表的感热能力。 3天后复诊,患者述上诊治疗后当天病症未发作,第二天晚上8-9点发作2次,症状与之前相同,第三天未再发作,两肩胛骨区域的拘紧感已消失。继续原方案治疗,治疗时颈项部对热的敏感度明显提高,艾火距离皮肤1.5寸即有明显热感。二诊治疗结束随访一周,病症全消。以本病的诊疗为例,我们从病因、病位和发病特点等方面谈一下太阳病临证如何“见证识机”。《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本病的发病节气是立冬2侯至3侯,正当北京冬季第一次大幅降温,有明确的受寒史,太阳受邪的可能性较大;从发病部位看,本病发作时从后背上冲至头,脑中空白,肩背部拘紧不适感,虽然经络诊察未见明显异常,但病症牵连的头项、肩颈、脑络等部位均属于“太阳专位”,且“气上冲头”“脑中空白”主症与太阳经气逆乱则病“冲头痛”,循行“入络脑”的经络路径和发病特点非常相符;从本病的发病时间看,每日申时正值足太阳膀胱经主气时间,属太阳膀胱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经气逆乱亦最甚而发病。据此确定病属太阳受邪,以太阳表虚的病机进行治疗,结果证实我之前的推断是准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病既然是太阳受寒,为何在经络诊察时却未见太阳经的异常?在病症表现上不仅未出现外感风寒病症,而且还有“易汗出”的临证表现呢?分析病患素体气虚,加之爬山过程中汗出过多,使得太阳经卫表之气不足,寒邪侵袭太阳经脉较深,甚至随经脉上冲至脑络,属于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经“御邪”功能低下,甚至连经脉“反应病候”的能力也随邪气深伏。故出现诊察与病症不相符的情况。《类经》言经络“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人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之,谓其应变无穷也”。经络医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方能做到临证准确认识病机,灵活运用。作者:王红民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