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消痰软坚法”临床验案四则(刘泽普)


中医的祛痰法就是运用祛痰方药治疗咳痰痰多或痰饮气喘以及由痰涎积聚引起的“癫痫”、“惊厥”、“瘰疬”等病证的一种方法。

“消痰软坚法”是祛痰法中之一种,用于治疗因痰浊而致的淋巴结核、瘰疬等证。该法是用具有理气消痰、软坚散结的药物组成方剂。在临床运用上则要根据病者的病机、病位,寒热虚实不同而辨证施治。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及“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顺矣”之说。因此消痰软坚的药物与健脾、理气、化湿的药物配合使用,效果才显著。

对于不同病因而导致痰湿凝结集聚而成的疾病,我均以“消痰软坚法”治之,用自拟的“化核汤”为基本方,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例一:

魏,男,56岁,初诊日期:1979年2月6日。

患者颌下有一肿物已一年多,开始如花生米大,逐渐増大如核桃样,常感疼痛。患者伴有头晕、气促、心悸(有肺心病,动脉硬化等病史)。

检查:颌下淋巴结肿大,质稍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推之可动,按压有肿痛感。脉细滑,舌质淡、边有齿印,薄白苔。

中医辨证:脾虚气滞,痰湿凝聚

治则:健脾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陈夏六君汤合化核汤

党参15g白术15g 云苓15g 灸甘草6g

陈皮6g 法夏12g玄参15g牡蛎30g

浙贝12g 风粟壳15g猫爪草30g

上方服六剂后患处肿胀疼痛渐减,再服四剂,胀痛消失,淋巴结核缩小如眉豆大。

例二:

周,女,37岁初诊日期:1978年12月。

颈左侧有一肿物,已半年多。半年前发现肿物如黄豆大,逐渐增大至榄核样大,经西医诊为“甲状腺囊肿”,建议手术治疗。自觉咽干口苦,偶有咳嗽,痰多呈黄色。

检查:颈左侧甲状腺有一肿物如榄核样大,表面光滑可活动,边界清楚,按之无明显压痛,脉弦滑,舌苔薄黄。

中医辨证:肺有蕴热,痰湿凝聚

治则: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化核汤加味

猫爪草30g 风粟壳15g牡蛎30g

元参15g 浙贝12g 薏仁20g

桑白15g地骨皮15g芦根15g

冬瓜仁30g桔梗12g

上方连服16剂后肿物消失,未经手术治疗至今未见复发。

例三:

扬,男,40岁,房管所职工。

患者右耳下有3-4粒淋巴结肿痛已二月多。开始如绿豆大逐渐增大如杏仁,串珠样,疼痛,皮色不变,自觉胸闷,口苦,大便结,尿黄,脉缓滑,舌白苔腻。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痰湿凝滞

治则:清胆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温胆汤合化核汤

云苓15g 法夏12g陈皮6g甘草6g

竹茄10g枳实15猫爪草30g 元参15g

浙贝12g牡蛎30g 风粟壳15g

上方每天服一剂,十天后患处肿痛消失。

例四:

周,女,35岁,工人,初诊日期:1978年6月。

患者双侧乳房各有一肿物疼痛已一年多。月经期间患处疼痛加剧,并觉头晕、心悸、失眠、胸闷、烦燥、口干苦。

检查:患者到保健院诊治,检查发现右侧乳房有一肿物如核桃样大,质软。左侧乳房有一肿物如杏核样大,双侧乳房均有砂拉样小肿块,边界不清,可活动有压痛,诊为“乳腺囊性增生”。脉弦迟,舌质淡苔薄白微黄。

中医辨证:肝郁气结,痰湿凝聚

治则:舒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化核汤

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 云苓15g

柴胡15g 炙甘草8g猫爪草30g 元参15g

浙贝12g牡蛎30g

上方共服20剂后肿块消失,病愈至今无复发。

上述四个案例,其发病部位分别是颔下、颈部、甲状腺、乳腺等,发病机制为忧思恚怒、肝经郁火蒸熬成痰,阻滞经络,或因痰湿凝聚,集聚而成肿块。例一的治法是健脾养胃化痰,例二是清肺化痰,例三是清胆除痰,例四是舒肝理气软坚散结以化痰。这四个病例均以“消痰软坚”法治之,但在具体运用上,则注意病者的具体病况,体现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

附自拟“化核汤”:

猫爪草30g 风粟壳15g 元参15g

浙贝12g牡蛎30g

1982年9月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