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处所指的“阴阳气”,是指温煦濡养人体,促进气化所需要的营卫、气血、津精等各种生理物质。本条总结了厥证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
《灵枢营卫生会》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双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双足十趾。阴阳两经之气不相顺接,便可出现手足逆冷的症候。
1.“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机
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端,一为虚,一为实。虚为不足,阴阳之气无力顺接;实为邪阻,经脉不通,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或虚实夹杂,既有阴阳之气不足,也存在邪气阻滞经脉。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或虚实夹杂,都可能造成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从而出现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
2.“阴阳气不相顺接”的表现
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的临床表现不仅仅是四肢厥冷一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导致的临床表现就可能不一样。举例如下:
手足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足厥冷,甚者冷过肘膝。
心肾阴阳气不相顺接:坎离不济,肾水不能温升,心火不能凉降,致心火热肾水寒。
中焦阴阳气不相顺接:脾胃不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出现心下痞证。
表里阴阳气不相顺接:表里失和,出现寒热往来,肤冷心烦,皮疹瘙痒等症。
左右阴阳气不相顺接:左右不和,出现左右两侧冷热或汗出不均。
营卫气不相顺接:阳不入阴,阴不纳阳,出现不寐。
宗筋阴阳气不相顺接:出现阳痿或阳强。
静脉和动脉血不相顺接:或回流障碍而肿胀,或缺血而苍白肢冷,甚则休克。
3.“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方证
以《伤寒论》中阴阳气不相顺导致手足厥冷方证举例如下:
(1)寒厥: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出现四肢逆冷,脉微神衰,方用四逆汤。
(2)热厥:“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为热厥。热厥是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所以厥与热成正比,即所谓“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其证虽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肤热,伴见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里热证。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以和阳,其厥自回。
(3)蛔厥:肝阳衰弱,无力疏泄,相火内郁而上冲下迫,致上热下寒,方用乌梅丸。
(4)脏厥:内脏阳气衰微引起的四肢厥冷。“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属寒厥重证,治宜四逆汤。
(5)痰厥:痰盛气闭,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晕厥,方用瓜蒂散。
(6)水厥:水饮停于心下,阻遏阳气,致心下悸而肢厥,方用茯苓甘草汤。
(7)气厥:肝气郁结,气郁不舒,阳气不能外达而肢厥,方用四逆散。
(8)血厥:血虚寒凝,经脉不温而肢厥,方用当归四逆汤。
3. “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医案:
张某,女,39岁,本院护士, 2024年11月1日就诊。
症见:2年来月经后期,淋漓不尽,下腹冷伴有坠胀感,大便不成形,口干,心烦心悸,多梦易醒,恶风,汗出,手冷。体型消瘦,舌淡水滑,脉沉细。处方如下:
乌梅30克黄柏10克
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
党参10克干姜10克
黑顺片(先煎) 10克
花椒5克桂枝10克
细辛5克甜叶菊3克
龙骨(先煎) 30克
牡蛎(先煎)30 克
水煎温服,每天1剂,共7剂
2024-11-7复诊:
下腹冷伴有坠胀感减轻,双手转暖,大便成形,口干、心烦、心悸减轻,入睡容易,易醒减轻,仍多梦、恶风,月经尚未来潮。服药后感觉有上火迹象。舌淡嫩,脉细。守上方稍作调整:
乌梅30克黄柏10克
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
党参10克炮姜10克
黑顺片(先煎) 10克
花椒5克
肉桂(后下) 3克
细辛5 克甜叶菊3克
龙骨(先煎) 30克
牡蛎(先煎)30 克
水煎温服,每天1剂,共7剂
按:
本案证候可归为两类,寒证和热证。恶风,手冷,下腹冷,伴有坠胀感,月经后期,淋漓不尽,大便不成形,舌淡水滑,脉沉细,为寒证。口干,心烦,心悸,多梦易醒,汗出,为热证。寒证为下焦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所致;热证为相火内郁,虚热浮窜引起。因此,本案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寒为根。治宜温下清上,温潜浮阳,方用乌梅丸加减。加炙甘草、龙骨、牡蛎,配桂枝而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既可温护心阳,又能潜阳敛阴;加甜叶菊意在改善汤药口感。二诊以肉桂代桂枝,引火归元;炮姜代干姜,守而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