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悸失眠案
赵某,女,59岁。2024年3月28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心悸,失眠5天”来诊。患者为我院护工,2024年3月24日晨起发现所陪护患者离世而暴受惊吓,致头晕、心悸频发,症状反复,每次持续数分钟,纳差,眠差不能入睡。小便不利,大便尚调。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心电图:1.窦性心率,2.T波改变。BP:163/94mmHg,HR:75次/分。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予七叶神安片、松龄血脉康、长春胺等药物,服药5日,效果不佳。遂于2024年3月28日来我处就诊,症基本同前。舌红苔薄黄,脉弦。
既往史:无特殊。
中医诊断:心悸
证型:心虚胆怯,肝阳上亢。
患者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致使心神涣散、神魂不安,故心悸气短,不得入眠。法当养阴血,平肝阳,镇惊安神。《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患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肝胆郁热,痰火扰心,故取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以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滋阴养血,镇惊安神,拟方如下:
北柴胡15克 法夏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 黑枣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 (先煎)防己15克熟地黄20克丹参20克竹茹15克钩藤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日1剂,共5剂
方中柴胡清胆热,调气机;龙骨重镇安神;黄芩清泻郁热;茯苓宁心安神,兼益心气;牡蛎清热潜阳安神;桂枝通阳化气;半夏醒脾降逆;生姜和胃调中;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竹茹化痰,清热,除烦;丹参养血活血去瘀;钩藤清热平肝,防己祛经络之水湿。《本草从新》曰熟地“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故予熟地,配伍功同四物之丹参,以补血活血。
2024年4月6日复诊,诸症均明显改善,已可安然入眠,无头晕,唯仍觉少许心慌,效不更方,又予药7剂,7剂服完,愈,随访未见复发。
二、频发恶梦案
马某,女,20岁,2024年11月21日来诊
现病史:患者自诉眠差数月,频发恶梦,不是遭人追杀,就是坠入血池等等情景不一,因恶梦纷纭,导致情绪不佳、闷闷不乐,伴心慌、烦躁,时有腹胀、嗳气,口干喜饮水。月经紊乱,常提前,量少色深,伴血块,无痛经。大便不畅,便质干结。舌边尖红,苔白脉滑。
既往史:慢性盆腔炎病史。
中医诊断:不寐
证型:阴血亏虚,肝火扰神。
患者素体阴血不足,致阳亢化火,扰动心神,法当养阴血, 泻肝火, 安心神。频发恶梦,烦躁乃肝胆气郁化火,内热扰动心神之象,口干,便秘为阴液亏虚之象,腹胀、嗳气提示脾虚,月经提前考虑血热所迫,故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大黄、生地等泻火滋阴,加合欢皮、酸枣仁、川芎养血安神。并以赭石镇心安神。拟方如下:
法夏10克 黑枣10克 北柴胡10克党参20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 煅赭石15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大黄5克酸枣仁30克合欢皮30克甘草5克川芎10克生地黄20克
水煎服,日1剂,共5剂
3日后复诊,告吾曰:自服药当晚始,即可安然入眠,5剂服完,眠已安和,大便通畅,心慌、口干、腹胀等诸症皆大减,自觉已然甚好,问吾是否仍须服药,吾思药者,中病即止可也,患者既已安和,便嘱停服,后亦未见反复。
按语:
上述两病例均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为主方化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又名柴桂龙牡汤,《伤寒论》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八九日,误用下法,传变良多。若病传少阳,少阳胆经布胸胁,经气不利则胸满。三焦决渎失职,可见小便不利,水停身重。胆经受邪易虚易实,虚则惊恐,实则谵语。肝胆属木,受邪最易化火,常见烦躁、口苦、心悸、失眠等症。
上述两位患者临床表现虽异,但究其病机,却有相通之处。两者皆为素体阴血亏虚,加之邪结少阳,经气不利; 少阳相火上炎,心神被扰所致。“心藏神”、“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胆与惊悸不安的关系最为密切。“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动”、“悸者,无外触而自身惊悸之病也,筑筑然触动,如人将捕之是也”。两位患者皆为素体心胆气虚,或突受惊恐发病或胆怯至极自行发病,影响心胆之气的运行。《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 《伤寒六书》曰:“心悸者,筑筑然动,怔怔忡忡,不能自安是也。有气虚,有停饮。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诸多病症,病重皆影响睡眠,情志,此即为主症。临证处方之时,法当抓主症,明兼症,依主症用主方,余兼症可因个体差异,加减化裁以收功。
综上所述,柴桂龙牡汤治疗各类失眠及精神疾患、神经官能症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只要辨证处方得当,用之于当今之世,亦可应手而效,实乃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