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某 女性 36岁 上海静安区 初诊日期:2003.6.18
☆主诉:颜面发红、反复起疹近4年。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比较紧张,时有颜面发红现象。4年前郊游时骤遇大风,其后颜面发红更加严重。回上海后不久,颜面开始起疹,时有脓疱,并且颜面潮红不褪,自觉面部有烧灼感。数月后开始出现月经不调。在当地各级医院诊治,予内服及外用抗菌消炎药(具体药名不详),但疗效欠佳,颜面皮疹始终不褪。故慕名到陈老处就诊。当时见颜面部潮红,以鼻及鼻周、双颊、眉间、下颌为主,毛细血管扩张,伴发密集的丘疹、脓疱,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先期、量少,二便调,口干,心烦寐差。患者情绪低落、精神压力较大。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为酒渣鼻二期,
中医辨证属肺胃蕴热,外感毒邪,郁结血分,
故以清肺胃热、驱邪解毒、凉血散结为法。
☆一诊处方如下:
银花30g连翘30g玫瑰花10g鸡冠花15g
茵陈20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15g
胆草6g虎杖20g土茯苓20g丹参30g
白花蛇舌草30g
七付水煎服,日一付,早晚饭后分温服。
2003年6月25日二诊:药后颜面丘疹、脓疱大部分逐渐消退,皮疹明显减少,新发皮疹仅2-3处,仍伴有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夜寐尚可,情绪好转,纳食好,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滑。
上方基础上加用野菊15g、干茅根20g、北豆根6g。继服七剂。
2003年7月1日三诊:服上药两周后,脓疱、丘疹已完全吸收,无新发皮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稍减轻,可见暗红斑片。但月经量少,仅一天,纳可、眠佳、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滑数。加用当归10g、川芎6g、白芍15g以养血调经。继服此方2个月。
2003年8月30日四诊:患者通过函诊反馈病情,用药期间颜面未发皮疹,面红明显减轻,毛细血管扩张有所缓解,月经周期准、较前量多些,余无不适。陈老嘱上方减野菊、北豆根、胆草,继服巩固疗效。患者又服药2月余。
2003年10月30日五诊:颜面皮肤平、光滑、无皮疹,散在少量毛细血管扩张,面红不明显,纳食可、精神佳、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滑。
☆陈老修改处方如下:
金银花20g野菊花15g玫瑰花10g鸡冠花10g
凌霄花1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 蛇舌草20g
干生地30g白茅根30g紫草根15g茜草根15g
赤芍15g丹皮15g丹参30g
七剂继服
11月5日患者颜面潮红完全消退,光滑无皮疹,未诉不适,临床痊愈。
《景岳全书》有云:“酒渣鼻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陈老认为此患者时值中年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血热入肺窍,故鼻红。火热循经熏蒸,络脉充盈而面红,热腐成脓故生丘疹脓疱。又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暗,久变为里,经久不退,最为缠绵。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可能与局部寒冷刺激、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障碍、精神因素、感染病灶、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内、外多因素有关,从而导致面部皮肤血管运动神经机能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此患者平素虽无不良饮食嗜好,且无家族遗传史记载,但其发病是由于从城市到农村有了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和局部风冷的刺激、饮食的变化、加之长期的精神紧张及内分泌的失调等综合原因而致。
此患者就诊时为酒渣鼻二期,根据皮损及临床症状及舌脉辨证属中医的热毒蕴肤型,故陈老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胆草、黄连、黄柏、茵陈、土茯苓、蛇舌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为臣;生地、丹参、虎杖、鸡冠花、玫瑰花凉血活血散瘀为佐使。陈老应用花类药轻清而上行以达颜面;连翘为“疮家圣药”,所以应用于丘疹脓疱期可起到清解消肿散结的作用;而且陈老在应用清热解毒药的同时不忘清热燥湿泻火,给热毒以出路,因湿与热裹往往缠绵难愈;热与血搏则血热入肺,加之风寒外侵,血瘀凝结,因此必佐以凉血活血散瘀之品才能消解血中脉络之瘀结凝滞。全方清解燥湿泻火之中辅以凉血活血散瘀,以动治瘀;凉血活血以助清解散结,热毒双解。二诊时陈老加用野菊、茅根、北豆根以加强解毒凉血的作用。三诊时加用当归、川芎、白芍是巧用四物汤以调经血。四诊时去胆草、野菊、北豆根以防苦寒伤胃。五诊时方以五花、三根、二藤清热凉血和血化湿为主,辅以活血解毒以清余热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