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一:
黄某,男,时年65岁。
患者因反复头晕头痛15年,心悸、胸闷、气短8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尿少22天于是2024年1月6日入院。15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波动在21.6-29.2/14.0-15.3kpa之间。8年前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曾在外院诊断为: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3、高血压性心脏病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天前出现病情加重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病情无好转,为求中医治疗故来诊。
【首诊证候】
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喘咳,动则尤甚,但坐不得卧,浮肿尿少,唇甲青紫,胁下症块,眩晕,舌质淡紫,苔白滑,脉细数。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3、高血压性心脏病;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辨证:阳气虚衰、水饮凌心挟瘀证。
治则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处方:红参20g、熟附子10g(先煎)、黄芪40g、桂枝10g、毛冬青15g、益母草20g、泽泻15g、炒白术20g、丹参20g、猪苓40g、茯苓15g、葶苈子15g,10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病情好转,心悸气喘减轻,尿量增加,水肿渐消,右上腹症块缩小,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再进10剂。
三诊:
无心悸胸闷,喘咳减轻,能平卧,尿量正常,水肿消退,右上腹无扪及症块,心衰基本纠正出院。嘱其出院后每天用红参5克、三七5克、毛冬青5克、猪苓5克打粉,开水冲服,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语:
心衰的主症是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或喘咳难卧,稍劳即发,动则加剧。心气虚弱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心衰日久,气损及阳,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水液不化,泛溢肌肤为水肿。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怔忡、喘咳甚则不能平卧。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液推动无力而致血脉瘀阻,其证候特点是胁下触及症块,固定不移,筋部青筋暴露,唇甲及舌质紫暗。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为本,水阻血瘀为标。就临床所见,难治性心衰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标本兼顾,标本同治为治则,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为法进行治疗,故宗参附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合方化裁,方中以参芪桂附益气温阳;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利水,葶苈子强心平喘,全方配伍体现出标本同治。益母草既活血又利尿,为治疗心衰必用之药,葶苈子能下气行水而平喘逆,对心衰水气凌心射肺之咳喘逆者尤宜。本病例数脉并非阳热,乃心阳虚衰,心阳浮越而致心动过速、气动脉应之表现,其特点是数而无力,正如张景岳所说:“数脉之病,惟损最多,越虚则越数,越数则越危。”这正是应用上方取效的主要依据。
(本案编写:胡立伟)
● 病例二:
卢某,女,时年53岁。
患风湿性心辧膜病已20余年,多次因心悸喘促、浮肿尿少而住院治疗。此次因劳累后病情再次加重而于2024年4月8日入院。
【首诊证候】
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小便短小,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腹大如鼓,胁下症块,神疲纳呆,舌淡少苔,脉促。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2、风湿性心脏病联合辨膜病变;3、心房纤颤。
辨证:心肾虚衰、水阻血瘀证。
治则治法:温补心肾,化瘀行水。
处方:红参20g、熟附子10g(先煎)、黄芪40g、桂枝10g、炙甘草5g、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三七5g、炒白术20g、干姜10g、猪苓40g、茯苓15g,7剂 水煎温服,每日1剂。
并配合西药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措施。
【随诊过程】
二诊:
病人心悸胸闷有所减轻,但尚不能平卧,肝大、腹水、水肿消退不显,实属顽固性心衰。再思其症,病人形瘦,肢体浮肿,腹水难消,血液生化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舌淡少苔,此乃阴精不足无以化生阳气,治当阴中求阳,填精补髓,故以左归丸化裁。并辅以甲鱼汤、九肚鱼汤或浓汁鸡汤等食疗。
处方:鹿角胶15g(烊化)、龟板胶15g(烊化)、熟地20g、山药15g、枣肉15g、枸杞15g、党参30g、炙黄芪30g、丹参15g、益母草20g、猪苓30g、炙甘草5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三诊:
心悸喘促明显减轻,尿量增加,水肿渐消,已能半卧,舌淡红苔薄白脉促。效不更方,守上方再进7剂。继续辅以甲鱼汤、九肚鱼汤或浓汁鸡汤等食疗。随着低蛋白血症的改善和低钠血症的纠正,阴生阳长,患者病情日见好转,无明显心悸气促,水肿消退,能平卧,心衰得以纠正而出院。
按语:
心衰虽然以阳气虚衰为多见,但若阳损及阴,伤精耗髓,或本有阴精亏损,复加阳气虚衰,则成阴阳两虚之候。治疗若不填精补髓,则无以化生阳气,纯以补气温阳,难以奏效。《景岳全书新方八引》曰:“其有气因精而虚者,治当补精以化气……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气赖精化,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精亏血耗,阳气化源欲竭,其时精损为本中之本,填精而治其本,精得充盈,阳气化生,阴霾自散,是不治水而水自消,不扶阳而阳自复。
(本案编写:胡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