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行医四十余载,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立起沉疴,现就总结一例喘证危重病例报道如下:
党某某,女,84岁,2024年3月20日来诊,症见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喉中痰声漉漉,胸闷不舒,心悸气短,吐痰黄稠,痰粘不利,小便量少,下肢微肿,手足不温,舌苔白腻微黄,脉滑略数。辩证属心肾阳虚,痰热壅肺之喘证,方用:
桂枝10g茯苓20g五味子10g附子10g干姜10g细辛6g瓜蒌24g半夏10g鱼腥草30g黄连6g 炙甘草6g
三剂煎服。
二诊,药进三剂,咳喘渐缓,吐痰渐利,痰鸣减轻,手足已温,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在上方加太子参30g,又进三剂,诸证日趋稳定。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考虑年事已高,故以散剂缓图以维持。方用:
桂枝10g茯苓30g五味子10g附子10g干姜10g细辛6g半夏10g陈皮10g葶苈子15g苏木10g 红参10g 炙甘草6g
上方五剂研面,每日二次,每次5g冲服,随访一年病情稳定。
按语
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中医属“喘证”。患者年事已高,咳喘多年,病情较重,已发展至喘证的严重阶段,属虚喘。因其肾气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较难。患者不但肺肾俱虚,水饮内停,出现咳逆倚息,不能平卧,胸闷不舒等症,而且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出现心悸气短,小便量少,下肢浮肿,手足不温等,病情日久,甚至将出现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初诊根据其症状辨为心肾阳虚,痰热壅肺为其病机。《素问逆调论》:“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喉中痰声漉漉,胸闷不舒,心悸气短,小便量少,下肢微肿,手足不温,为心阳虚衰,不能制水,肾水上凌心肺,阳气欲脱之证。咯痰不利,痰黄而粘,舌苔白腻微黄,脉滑略数为痰热郁肺,脉数但重按无力,为虚阳外越之故。方用苓桂味甘汤合小陷胸汤合茯苓四逆汤化裁而成,其中苓桂味甘汤降逆平喘,小陷胸汤清热化痰,茯苓四逆汤调补心肾元阳,三方合用,则痰热清,水饮化而咳喘平。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简称苓桂味甘汤,由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组成,此方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作用为敛气平冲,本作为治疗误用小青龙汤后的变证,适应于“支饮病下焦真阳素虚,冲气上逆,支饮上盛而致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而痹,……小便难,时复冒之证”。此描述与本证相似,方中用茯苓、桂枝抑冲气使之下行,以五味之酸敛气使其降逆,以甘草之甘补中。
小陷胸汤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治疗胸闷不舒,咳痰黄稠等痰热互结之结胸证。由瓜蒌、黄连、半夏组成,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三者组方宽胸祛痰,祛热逐水。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回阳益阴,益气化饮之功效,旨在温补元阳,降除水气,治疗心阳虚衰,水饮内停,阳气欲脱之证。方中重用茯苓化气利水,平降水逆,水饮降除,心阳免受欺凌,则心悸自宁;人参益气养阴,附子生用,配伍干姜,旨在回阳救逆;诸药合用,共奏回阳益阴,宁心止悸,阴阳同治之功。本例患者初有痰热郁肺之证,故初诊茯苓四逆汤中暂不用人参补益,加鱼腥草清热祛痰,待三剂服后痰热渐清,吐痰渐利,遂二诊加太子参30g润肺益气养阴,余方同前。
综观本方,方中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为小青龙汤之部分组方,当符合医圣张仲景治痰饮的基本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化饮不可或缺之成分,三药均性温入肺,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上方以此三味为主温化痰饮,证之临床,确实有效。
三诊,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遂以散剂善后,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此方在原方基础上去小陷胸汤,合二陈汤化裁而成。患者虽有痰热,但痰热相对较轻浅,本质还是以虚证为主。故初诊、二诊方用小陷胸汤清热祛痰效佳,痰热既清故去之。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标本兼治,《丹溪心法附余》记载:“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患者长期合并心力衰竭,咳喘肢肿,手足不温,小便量少等,故方中易太子参为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加苏木降气消痰定喘,利水化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此三药在临床药理均证实其可以强心利尿,使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减慢,改善心衰等功能效果良好。
综上,各经方合方应用,辩证施治疗喘证危候,痰热去、咳喘平、阴阳调,各诸证好转。可见临床上将经方合用可以治疗危重疾病,同时去除一个经方治疗的局限性,以期更全面完善有效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