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赖海标教授皮肤科中医查房实录(陈东祥邝继盛)


患者赖某,男,38岁。因“全身皮肤散发红斑风团伴瘙痒6天”于2024年12月19日 10:45由发热门诊拟“荨麻疹” 收入院。

现病史:缘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发红斑、风团,瘙痒明显,发热恶寒,最高体温达 39.1℃,间断至我院门诊治疗,效果欠佳,原皮疹消退后又有新发皮疹,反复出现发热恶寒,因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于19日再次到我院就诊,核酸检测阴性,由发热门诊拟"荨麻疹"收入我院皮肤科进一步系统治疗。

中医诊断:瘾疹 证型:风热犯表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入院后值班医生处以消风散加减:

荆芥(后下)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苦参15克苍术15克石膏20克知母10克牛蒡子10克通草15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 炙甘草5克

水煎服,日1剂(19/12-20/12)。

因患者全身风团反复发作,伴发热不适,特邀我院赖海标教授中医查房会诊指导中医诊治。

赖海标教授详细为患者四诊后分析:

整体情况:患者为38岁青年男性,因“全身皮肤散发红斑风团伴瘙痒6天”入院。患者先有恶寒,恶寒后自觉背部发热,无明显汗出,第2天背部出现红斑、风团,伴瘙痒,而后全身皮肤散发红斑风团。住院治疗已3天,服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体舒,服中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发热、红斑风团瘙痒等症状反复。患者体型适中,体质相对强健,平素不易出汗。今日体温37.5℃,神清,精神尚可,全身散在红斑、风团,伴瘙痒,咳嗽,咯白粘痰,无口干口苦,无明显恶寒,无明显汗出,无全身酸痛及其他不适,纳可,眠尚可,服中药后近二天大便溏。唇红,舌红,苔厚偏腻,苔白中带黄,舌下络脉正常。六脉均浮,右寸脉尤其明显,浮中偏大偏数。

八纲辨证:患者病位主要在表;病性属阳证,偏热偏实;不属虚,不属寒。

何以知其病位病性:患者发热,发热前有恶寒,少汗,出现红斑、风团伴瘙痒。六脉均浮,右寸脉尤其浮,浮中偏大偏数。寸脉主上焦,主表,特别是右寸是主肺的,也可以说病在表。浮主表,沉主里。脉偏大偏数,苔厚腻,白中带黄,说明夹湿,夹热。

表郁里热:患者很少汗出,表气怫郁,宣透功能差,营卫之气欠流畅,卫气被遏住了,郁成热;营阴被遏郁住了,郁成湿。宣发宣透的生理功能不足,生理上的营卫变成了病理上的湿热。表郁里热,表寒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恶寒、头项强痛。

表里是相对的。脏为里,腑为表,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此位患者表寒里热,其“里热”并不在脏腑,因没有口渴,大便不干。这里提及的“里”其实是相对表皮而言,仅仅指皮下脂肪层到肌肉层。所以治法要透表,则是要将郁于皮下的郁热宣透出来。

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此患者的“郁”,既存在郁热也存在湿邪,欲使皮肤中的邪有出路,则可让它通过最近的路径,因势利导通过出汗的方式将其透发出去,而非采用通腑、攻下的方式,因病邪病位偏表,病邪较浅,宜透表,不宜攻下,以免引邪入里。这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因势利导”法,即通过最短的路径把邪气透发出去,使其汗出热退。“开鬼门,洁净腑”,发汗利水,都是祛除水湿之法,湿热既除,邪去则正安。原用方采用消风散,驱风透疹,清热凉血,原则上没错,但是用药需要斟酌,患者体内有水湿,故原方中的当归、生地就不宜用,黏腻的少用,石膏也可不用。

病机:表有郁、里湿热(其湿热非从外入里,是郁出来的,闷出来的)

治法:宣表透疹、清热利湿(微发汗,开其表气,使肤润体和)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处方:

姜僵蚕10克蝉蜕10克薏苡仁30克芦根15克荆芥穗(后下)10克赤小豆15克瓜蒌皮15克赤芍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23/12-24/12,共2剂)。

方解:姜僵蚕、蝉蜕、荆芥穗透疹止痒,肺主皮毛,通过透表开提肺气以利水湿。薏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健脾。芦根甘寒,利尿以祛湿,祛湿不伤阴,合瓜蒌皮,二者可清肺化痰止咳。赤芍入血分,清热凉血。诸药协同,表里宣通,利湿清热,兼可凉血,则热退疹透身和。

患者无明显恶寒、头项强痛,而且偏热,有红斑风团,故不用麻黄,可用僵蚕、蝉蜕、浮萍代替;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扬邪汗(因药房浮萍暂缺,故用荆芥穗代替)。因患者近二天大便烂,因连翘苦寒,所以不用。患者体质较好,不宜补,补易壅滞。服药后,观察患者有没有微微的汗出,留意其舌苔变化和大便情况。

辨证论治之选择理疗:临床上降温的方法很多,有酒精擦浴、冰敷、热水擦浴、解热镇痛类的退热针药等等,何时选用何种手段,这也是要辨证的,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一类病通用一种手段,更不能所有患者通用一种手段。本例患者不宜冰敷,因为其病位在表,表气怫郁,表郁不得宣发,里有热,表郁里热,平素不易出汗,如用冰敷降温,冰遏表气,可能会影响表气宣通,加重其病症,所以不宜冰敷。我们中医讲“取象比类”,当屋子里很闷热时,我们应选择把窗户和门打开,让空气对流,让房间里面的郁闷之气宣发透散,即所谓“欲得南风,先开北窗”;而不是在外面加点冰把屋子封起来,道理是一样的,应流通透热,而不是冰敷郁表。如果是表里皆热的患者,则宜冰敷。另外此患者也不宜艾灸,因患者里非虚寒,而是郁热,热郁于里,机体通过发热的方式把里面的邪气一点点透出来,那是人体的本能。另外,温针灸、热疗等也不太适合的。如此患者再发热时,宜用热水浴。所以理疗手段也要辨证论治地选用。

跟诊感悟:

①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在关注患者局部皮损情况之外,更要留意收集患者的整体病史资料,如患者的纳眠、二便、平素体质等。

同时问诊要注意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问诊,如患者有发热,就要了解其发热特点:发热时间、发热规律、发热伴随症状,是否恶寒,是否汗出,汗出后是否舒服,发热采取的干预手段,有无使用物理降温、静滴退热针、服用退热药等,争取对整个发热进程了然于胸。另外,患者出现大便溏是服药后出现,还是平素便有便溏的情况,这些都要纳入辨证的依据,细节决定了我们用药的一些层次思路。简言之:知病位,明病性,审病机,立治法,据法选方;守方义,熟药性,灵活选药配方。

②当提及此位患者表寒里热,赖教授启发我们此时的“里”其实是相对表皮而言,仅仅指皮下脂肪层到肌肉层,表里其实是相对的,就像阴阳也是相对的一样。打一比方,就像本人在家里呢,那相对于我的父亲而言,我是儿子,那相对我的儿子来说,我却又是父亲,表里及阴阳是需要对举的,没有其中一个参照系,另一个也无从判别阴阳。这提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辨证。

③“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告诉我们需要审慎、灵活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见。赖教授开方时仅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方义,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岭南地域特点来进行加减用药,2剂药后患者全身皮疹消退,疗效奇佳,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仲景先师在其《伤寒论》第40条、96条、316条、317条及318条提及多个或然证,也提示我们应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而非固守“原方原量”。

治疗前后对比: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