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大黄䗪虫丸治低热


邹兰谷医案:

杨某某,女,19岁。1992年8月20日诊。肝郁不达,多怒易躁,低热(T37℃左右)年余,经多方医治无效。伴见纳谷不香,夜寝欠酣,胸闷,经行乳胀。舌边紫、苔薄白,脉细涩。西医检查无异常发现。证属肝气郁滞,日久夹瘀。法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当归10g,焦山栀10g,川芎5g,柴胡5g,焦白术10g,赤芍10g,青蒿10g,大枣10g,绿梅花5g,薄荷(后下)5g,鲜姜3片。另,大黄䗪虫丸1丸。

投上药14剂,纳谷较增,低热改善(T37.2℃)。原方去生姜、白术,加细生地1.5g,制香附10g,连服2月,年余低热消失而愈,随访至今复发。

(江苏中医1995;<7>:35)

按语:本例据脉症互参,选用逍遥散送服大黄䗪虫丸,使瘀化热清,而低热得除。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