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又慢慢发现:通过舌诊诊断,内伤病看得也很清楚,于是舌诊与内伤疾病也建立起了联系。这样一路发展到清代的时候,舌诊基本成型了。到清代晚期的时候,舌诊基本完成了学说的建立,体系非常完整。到现代建国以后,人们运用更加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来分析舌诊,分析为什么它会反映人体的变化。比如说:舌苔是什么构成的,舌苔里边到底有什么等等。经过分析发现舌苔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丝状乳头,有食物残渣,有各种微生物等,当丝状乳头充盈的时候,舌苔有什么变化等等,分析得越来越细。这样,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舌诊是非常灵敏的,它能更直观地反应我们身体的情况。四诊都有哪些内容?在中医诊断的四诊中,诊脉属于“切”的内容。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中医诊脉,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很不直观,你不能打开血管看它是怎么跳动的,你要通过手指头感受,大家知道每个人手指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你经常干活就厚,摸着就不灵敏,天天打篮球也不灵敏,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教起来就更费劲了。所以,中医形容脉诊,有句话,叫“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比较重视诊脉的,古代很多医生是切脉如神,一切脉就知道病人怎么回事,现代中医这样的高手就减少了,原因是师承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诊脉的技术流失很严重。有真正脉诊经验的人越来越少。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其他内容,闻是听,古代指的是听声音,不是现在说的闻气味,古代把闻气味叫“嗅”。闻是听,听声音,听你说话的声音,听咳嗽的声音等等,这个我们今天也研究不够。古代高明的医生听人说话的音调,音律,就可以判断这个人身体的状态如何,这个方法在《黄帝内经》里有所记载,但是后世了解的人不多。大家知道张景岳是明代有名的中医,据说他在辽东的时候,听到老百姓在田间唱歌悲凉的声音,从音律上听就知道将要亡国,所以他赶快回家了。张景岳写《类经》的时候,就很重视《黄帝内经》的这部分内容,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来解释,可见其内容之难以掌握。闻还以通过一个人说话的尾音,来判断他的中气是否充足,中气不足的人尾音会低。这样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历代都研究较少。所以,今天闻诊只有增加新内容,就是闻气味。通过闻患者身体的各种气味,来判断其病情。四诊望闻问切中,问就是问病史,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中写过《十问歌》,这是问诊一个比较详细的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比如孩子咳嗽,那么我们家长需要掌握孩子咳嗽的声音如何,一天几次咳嗽,每次咳嗽多少声,痰如何,成块不成块,是黄的还是白的,浓的还是清的,清到什么程度等等信息。这样,才能为医生诊断提供最准确的信息,这也是大家学习中医知识的意义之一。为什么舌诊如此直观? 这样,我们看到,在中医的诊断手段中,舌诊是比较好学的。举个例子,大家看我们的手,能看到到里面肌肉的颜色吗?不能,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肌肉外边包裹的是皮肤,皮肤分很多层,把肌肉的颜色都挡住了,所以您看到的是黄白色的皮肤,看不到肌肉的颜色。但是舌头很特殊,舌头肌肉外边包裹的是黏膜,黏膜是半透明的,黏膜里面又有很多毛细血管,那么肌肉里边气血充盈的时候,尤其是血液充盈的情况,透过半透明的黏膜是可以观测到的。因为血液丰富就呈淡红色,血液不充足的话颜色就开始减退了。所以舌头是这样的一个器官,可以通过半透明的黏膜观测到体内血液充盈的状态。这在舌诊中,叫观察舌质。舌体是一个椭圆形的,舌边露出来的淡红色的叫舌质。舌质反映的是我们身体的正气如何。比如,里边血液足,舌质就变淡红了,血液不足就变淡白了;体内整个温度在下降,它又变白了,温度上升它又变红了等等,通过这些观察,我们会了解很多身体的信息。舌头的正中间铺的是薄白的舌苔,舌苔反映的是身体状态如何,功能正常舌苔就是薄白苔,身体功能低下以后,舌苔向两个方向发展,要么变厚或变密,要么消失。同时,舌苔也反应身体里所受的邪气如何,比如湿气重,则舌苔满布、变厚;如果痰湿重,则舌苔变厚变粘腻。